不妨把消费“潜规则”看作反面教科书

2009-03-02 09:5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消费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消费纠纷也越来越多。消费者投诉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商业销售、餐馆住宿、旅游娱乐、装修物业、美容、教育培训中介再到农资产品等在内的许多重要行业中,存在一些不为消费者知晓以及对消费者危害极大的潜规则。比如一些食品广告夸大其保健功能“忽悠”消费者;一些网络购物付款后不到货,以此欺骗消费者;社会教育培训虚假宣传,巧立名目乱收费或者设置不平等格式条款陷阱多,餐饮业更是一个潜规则泛滥的行业,就餐不给发票、给假发票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愈演愈烈的“山寨”风,让人雾里看花。总之,消费投诉热点难点层出不穷,消费者普遍感到维权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

所谓潜规则,是指没有明文规定,但却实际起作用的一些操作习惯和规矩。广泛存在于消费领域的潜规则,挑战国家法律法规、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违背公共价值标准、损害消费者的安全、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社会危害极大。其实,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消费潜规则,源于一些不良商家的利益驱动,其目的在于赚取更高的利润。同时,这种现象也折射出我们国家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亟待完善。

与潜规则有过之无不及的是“霸王现象”。一些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在单方面制定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公告时,只强调权利,有意识地逃避法定义务,甚至将不平等条款强加给消费者。由“霸王条款”引起的争议和纠纷越来越多,形成了“霸王现象”。综观消费者维权现状,对于“霸王行为”,消费者大都只能忍气吞声,因为这些行业大都是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此种服务市场上没有替代品。消费者如果不接受,就得不到自己需要的服务。所以垄断现象不消除,“霸王现象”也难以消除。现实中,除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外,大量发生的还是小额消费纠纷。一些勇于维权的消费者曾就小额消费纠纷提出过诉讼,但这种小额索赔维权成本过高,往往得不偿失。

百姓维权难,难在专业知识不懂,法律依据缺乏。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说,消费者掌握的商品知识相对少,信息明显不对称,发生商品质量问题时,难以说清问题的原委;消费纠纷中的产品质量问题又往往发生在购买后的使用中,很难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获取最充分的证据,往往不能获得合理的赔偿。

随着“3·15”日益临近,消费维权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虽然目前消费者维权存在诸多困难,但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笔者以为,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与经营者锲而不舍地“讨说法”,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协商和解不成,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必要时要勇敢拿起法律的利剑,捍卫自己的权益。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揭露各种潜规则,才能净化市场环境,营造公平和谐的消费氛围,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刘 力)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魏中夏】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