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努力,这其中鼓励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事实上早在2007年,本市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设立了资助额度为5万至20万元不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基金,给予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和贴息,还有很多区县也都开办了大学生创业园区等。
围绕“创业促进就业”这一课题,本市工商部门在调研后发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反映最多、最迫切的就是初创时期缺少资金的问题,尤其是缓解首付资金压力的呼声很高。探索出台“零首付”政策也正是为了回应这种社会需求。
从法律层面看,“零首付”政策与《公司法》降低公司设立门槛、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精神并没有矛盾,也完全符合注册资本分期缴纳的基本要求,多年来上海很多外资企业的设立登记也一直是按照“零首付”政策来操作执行的。于是,上海工商部门就在2009年2月9日向社会正式推出了大学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政策。
政策一出,立刻收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烈反响,每天都有上百人到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大厅现场咨询或来电询问。政策出台仅1个月,就有86名大学生设立了57户“零首付”企业,主要为知识型、科技型、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行业涵盖信息技术、环保、商务咨询、服装、创意设计、文化传播等。
应该说,这一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应景式的一事一议的临时措施,在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呼声之余,政策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鼓励创新精神才是其中的深层内涵。部分上海人骨子里一直都有“宁作白领,勿当老板”的小资情结,创新精神正是我们推进改革需要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零首付”政策的出台,向社会传导这样一种信息,鼓励大学生勇于实践,走创业成才之路,走科技创新之路,这也是上海产业发展的方向。
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对该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表示出担忧,这也是工商部门在政策制定之初斟酌研究、反复论证的核心课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零首付”政策作一番深入剖析:
首先,大学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不是指创业“零成本”。除了注册资本外,创业还需要有经营场所、办公设施等一些必备的初始投入。就像“买房”需要首付一样,在这些初始投入中,注册资本无疑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第一道高高门槛。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无法逾越这道门槛而放弃了自主创业。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对注册资本不作限制的“一元注册”制度。工商部门出台“零首付”政策也正是要鼓励大学生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帮助他们打开自主创业的大门。当公司正常运转以后,年轻的创业者们可以再将注册资本逐步到位,通过灵活运用“零首付”政策为自己带来真正的财富。
其次,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创业,不能奢望所有的创业者都成为“马云”或者“江南春”。大学生创业当然并不一定都会成功。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创业经历能为大学生们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如果我们给了年轻人这个自主创业的机会,也许我们就是帮助了未来的“马云”或者“江南春”。退一步说,即使他们的创业并不成功,我们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让大学生们尝试一次实践,实现一个梦想,总比呆在家里当“啃老族”要好得多。所以,希望社会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主创业,不要以“马云”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创业成功与否。能够帮助这些年轻人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第三,大学生“零首付”创业也会有一定的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对创业者本人的约束力更强。工商部门在指导大学生办理“零首付”创业公司的同时,也会加强风险教育和法律宣传。比如,建立创业企业跟踪联系制度,落实专人担任“创业联系人”,定期联系,全程跟踪,督促这些企业规范登记、合法经营。同时,工商部门也会告诫这些年轻人,要珍惜社会的关爱,千万不要以诚信作为代价,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污点。如果“零首付”公司出现恶意的违法经营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那么他们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信用代价。(作者为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方惠萍)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魏中夏】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温总理为何要给政府工作报告加六个字?
下一篇: 广州日报:卧铺票打折不如硬座票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