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对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功过、是非和优劣作出评价,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
准确掌握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是对干部考察的基本要求。为什么在考察中被认定为廉洁的干部,有些提拔不久就因违法乱纪受到惩处;有的甚至在提拔任用前就有违法乱纪行为,只是在提拔任用后才被揭露出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察时未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掌握真实情况的前提,是听真话。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真实的民意,干部考察就很可能失真失实,由此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就要打个问号。
为何听真话不易?恐怕有几种心理:
事不关己。在有的人看来,无论张三提拔、李四进步,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觉得,所谓干部考察不过是认认真真走个形式,领导也许早已内定好人选,再说什么也是多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随便敷衍几句,你好我好大家好。
“送神出门”。有的群众甚至包括领导在内,其实内心早已对被考察对象不甚满意,巴不得他早点离开;而他一提拔,腾出了位子,后面的人都可以跟着往前挪一步。故而,尽管此人并不优秀,但对其也只讲好话、少谈问题甚至不谈问题,“送神出门”,皆大欢喜。
心存畏惧。一般情况下,干部考察进行之时,被考察干部仍在原岗位履职。万一他在原单位提拔了,“官”做得更大了,说真话、谈问题,岂不把人给彻底得罪了?回头来,人家随便找个理由就把你给收拾了,最起码也要记恨你好一阵子。因此,即便有心直言,却心存畏惧、无胆开口,干脆应付了事,不说也罢。
如果一味地简单要求人们应当讲真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种苛求。解决问题,应从优化完善考察制度突破,让人们敢说真话、愿说真话、想说真话。
赣州的离岗考察制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创新。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干部考察,这种模式的要义也是最大新意,就在于先离岗、后考察,即被列为考察对象的干部提拔前,先免去其现任职务,安排脱产培训一段时间,期间对其全面考察,再根据考察情况作出安排。
这么一变,好处明显:干部考察公示范围大了——相关事项见诸媒体,人人看得见;公示时间长了——为期两个月,这就让群众有充分的渠道和足够的时间反映问题。而且,离岗考察明确一条:被考察干部原则上不回原单位任职。这就有效地切断了其与原单位的联系,有助于打消人们怕“秋后算账”的心理负担。
此外,过去下任职文件后才开始的离任审计程序,现在变为一宣布免职就同时启动,实现任前审计、事前监督。若查出问题,即可避免“带病提拔”。
这些精细的制度设计,能够切断评价主体与考察对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度,大大增加了组织听真话、闻实情的概率。
果然,几套“组合拳”一打,效果比较明显。离岗考察期间,有些人就因发现违纪问题未予提拔。如此动真碰硬,给干部群众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有问题,就要追查到底!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出干部群众与组织坦诚相见的信心与动力。
德、能、勤、绩、廉,哪样不重要?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干部考察只有听得到真话、多听听真话,方能精准“画像”,为考察结果不失真、不失实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人民日报 盛若蔚)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警惕甲型流感“第二波”蔓延
下一篇: 别让全民健身变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