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场疫情,让大家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餐饮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使用的筷子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且是餐桌上的必备品。然而,筷子一头连着嘴巴,另一头连着的不只是佳肴美味,还有可能是病毒和疾病。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途径,我们和文明饮食的距离,也许就差一双公筷。
公筷公勺倡导“新风尚”
4月3日,记者走访餐饮行业发现,我市部分餐饮店已开始提供公筷、公勺服务,一场文明就餐新风尚正悄然兴起。
位于市区党家楼附近的小姚面馆,服务人员正细心地为即将端上餐桌的每一道菜放上公筷、公勺,并温馨提示顾客使用。
山西正勤小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正勤说,这场疫情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他们公司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的文明用餐方式,在市区的10家分店均为顾客提供一菜一公筷、公勺服务。
“一起吃饭交流的是感情,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的是文明,也是对自己与他人健康负责,每个人都应该认同和养成这种好习惯。”正在该店就餐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公筷公勺不是“瞎讲究”
“多人聚餐时,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梁红云说,“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梁红云说,“一人得病,全家传染”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庭共餐制导致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传染。此外,吃饭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也会增加共餐者的感染风险,而幼儿与老人更为易感。
“长久以来,吃饭时给客人夹菜,虽然体现了待客的热情,但客观上,确实增加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实际上使用公筷是对餐桌上所有人的尊重。”梁红云说,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可能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此外,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会因此传播。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传播蔓延。病从口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实行餐具消毒、“分餐”、“公筷”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公筷公勺才是“真文明”
“改变用餐习惯,不妨就从下一顿饭做起。目前,一些餐饮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市餐饮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刚说,“大家就餐时要大胆地提出使用公筷,而不应该碍于面子而维持原状。使用公筷就是保护你我,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日前,市文明办下发《关于开展“公筷行动”主题活动的通知》,号召广大群众和餐饮行业广泛使用公筷、公勺,让健康文明的餐桌礼仪惠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了《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的倡议书。一些正规餐饮企业开始提供两双筷子。一些超市、零售店也在售不同颜色、图案、长短的筷子,方便将公筷和私筷区分开。疫情过后,各种宴席、聚餐会接踵而来,各餐饮企业要积极推行公筷制,提高顾客的公筷接受度。各就餐者也要从自己做起,培养使用公筷、文明就餐习惯。当每个人都能自觉成为餐桌文明的践行者,“使用公筷”就会成为一种新风尚。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