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9月,是收获和圆梦的季节。春华秋实,老农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寒窗三年,学子圆梦,难掩心中的憧憬。在这些收获梦想的莘莘学子中,有不少人选择了医学,尤其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后,他们对医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日,记者通过走访,了解他们的梦想和他们选择医学的理由以及他们的愿望。
仰慕 立志成为你
“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家复习准备高考。看着新闻里白衣战士在一线与病毒鏖战,我无比感动,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像他们一样守护群众健康……”今年考上山西医科大学的徐浩然告诉记者。
徐浩然家里没有人学医,每每看到家人或者亲戚生病住院,只能干着急,却帮不上忙。有一次,妈妈带他去看望一位住院的亲戚,当时大夫正在耐心地讲解病情,并且把医学专业术语变成通俗的话一遍一遍地解释……那时候,他就有了做一名医者的念头。
“心里有了目标,生活中就会格外留心。”徐浩然说,他平时就在网络上、杂志上关注医学类报道,也关心一些医学领域国际前沿技术,渐渐地,他对医学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尤其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已过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带着团队去武汉,让他感受到了医者的伟大。一批批白衣天使逆行的故事,更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医者的决心。今年报考志愿的时候,徐浩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药类大学。得知自己被录取的那天,他激动地发了朋友圈:“真好,我一定会努力成为你!”
“敬仰是序,然后努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这才是精彩的内容。”徐浩然说,他没有期望成为像钟南山那样可以载入史册的人,但是也一定会通过努力,以他们为目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在朋友圈写下了“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心愿。
传承 努力与你同行
“我爸姓吉,我妈姓高,所以我叫吉高兴。”这是一个乐观开朗、说话清脆的女孩子,她告诉记者,选择医学是受了妈妈和姥爷的影响。吉高兴的爸爸是一名人民警察,妈妈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姥爷从医60多年,曾是大宁县人民医院建院之初的功勋人员,现已退休。“我现在在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上大三,以后还计划考研……”吉高兴说,他们家三代4人都选择了医学,到了她这一代,也要不辜负长辈们的期望,努力学习,传承医技,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和他们一样的医者。
在吉高兴的印象中,姥爷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大夫,他几乎什么病都能看得了。“以前县医院大夫少,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姥爷不仅眼、耳鼻喉、口腔研究精通,还做过普外、骨科等科室的手术。”吉高兴说,姥爷家有很多藏书,今年清明回去的时候,姥爷送给她一本包装很精致的老书《口腔病防治学》,书中还有治疗牙槽骨折消肿止痛的中药方剂以及黄金如意散等良方。当时姥爷勉励她要好好学习,把书本吃透,理论知识一定要过关,然后才能给人看病。
“我爸妈的工作都很忙,平时顾不了家,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吉高兴说,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家里停电,她翻找了一根小蜡烛,就靠着那点微弱的光等妈妈回来。妈妈回来后,她就生气地埋怨,后来听说妈妈是为了抢救一名腹腔积水病人才回家晚了,她就觉得妈妈非常牛,非常伟大。 “妈妈是英雄,我是英雄的女儿,以后我再也不怕黑了……”
与其说是言传身教,不如说是耳濡目染,济世救人的理念从小就在吉高兴幼小的心灵里扎根,所以她在报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医学,她要沿着他们的足迹,与他们同行。
致远 与你并肩突破
早上8时,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里,几个山西医科大学的实习生正跟着科室主任一起查房,问病情、写病历、听主任现场教学……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郝俊杰就是其中一员。
半个月前,郝俊杰和33名同学一起来到市中心医院实习,这是他们成为一名医生的第一步。
郝俊杰是忻州市河曲县人,2016年他如愿以偿考进了山西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学大学生,也成了家里的骄傲。“我们县是国定贫困县,医学人才短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当时我就是奔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心态选择了学医。”郝俊杰坦言,现在虽然国家的扶贫力度很大,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都配备了,但是能操作和熟练使用的人才却跟不上,所以他要更加努力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改变这一现状。
“记得小时候,我姐姐因为发烧,到乡镇卫生院输液,结果导致过敏危及生命,先后又转到县医院和市医院,才保住了命……”小时候那惊险的一幕至今让郝俊杰还心有余悸,“我们那里医疗条件太差了,所以姐姐的那次生死经历,让我坚定了学医的信念。”
“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当地基层卫生机构帮忙,走访摸排,采集登记信息,预检分诊,基层的工作太重要了……”五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尽管许多大城市的医院向他们投来橄榄枝,但郝俊杰要回家乡的初心,依然没有改变。“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就是我的榜样,他二十多年扎根农村,为群众看病,他的坚持让我看到了医者的伟大,从他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基层医疗的希望……”郝俊杰说,毕业后,他要回到家乡,与全国千千万万名基层医疗工作者一起并肩,努力让基层医疗水平有所突破。
记 者 感 言
一个人在青春年少时,能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找到梦想的方向,何其幸运。疫情终会过去,一度处在媒体闪光灯下的医者也会恢复日常。相较于危急时刻的冲锋陷阵,日复一日地坚守,才是大多数医者的常态。记者采访的这些人中,有刚刚背起行囊走向洁白象牙塔的大一新生;有努力奋进,坚持梦想,继续考研深造的大三学生;也有将要毕业正在实习期的大五学生……他们走进医学领域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怀着初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这是全社会的幸事!尊医崇医、吸纳人才,这也是对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有所行动,可能仅仅是就诊时的一份理解、一声谢谢……当全社会的力量汇聚起来,继续形成一种尊医重医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医者的行列,群众的健康屏障才会越来越牢。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