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凯:“坐诊”贫困村 开出“致富方”

2020-09-23 09:35: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仲秋时节的汾西县永安镇东原村,天,瓦蓝深远白云如棉;地,丘陵起伏翠绿娇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儿的东原人守着脚下这片黄土地,却摆脱不了贫困。2015年全村292户中就有130户贫困户。为此,许多年轻人不甘靠天吃饭,纷纷外出务工,东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九九三八六一”村。

  “这里环境优美,村民勤劳朴实,贫困不该是‘魔咒’!”市第三人民医院派驻东原村“第一书记”张凯说,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光靠决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懂政策、扩思路、重落实,更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村人齐心协力摆脱贫困。

  “担当作为提干劲,真抓实干见真章。”脱贫攻坚以来,东原村的“三支队伍”、村干部和全体村民们团结一致咬定目标不放松,2019年年底东原村实现整体脱贫。

  夯实根基 党建就是“主命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党旗一定要插在阵地的最前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发挥好,才能当好这个火车头。”2018年,张凯受党组织委派到东原村任“第一书记”,当时,全村25名党员,大都在50岁以上,最大的84岁,且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还有一些常年外出打工。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张凯认识到,没有健全、团结的党员队伍,组织就没有战斗力。他先从改善党支部办公环境着手,整理出了党员活动室,规范“三会一课”,通过党课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着实检验了该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也许是在医院上班的原因,我对此次疫情特别敏感,腊月廿九回家过年,可是,心一直牵挂着村民……”张凯回忆道,村里有许多人在外务工,这是一个大隐患。所以张凯在正月初二一大早就返回了东原村,组织全村党员干部摸排返村人员,宣传防疫知识,在全村消杀防疫,并组成党员先锋队,每天由一名党员干部带队执勤,保证了全村群众的安全。

  群众看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看到了党组织的战斗力,许多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今年东原村新发展了两名党员,打破了该村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的纪录。

  扶贫扶志 脱贫注入“强心针”

  “今天从咱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了牙膏、香皂、毛巾、洗衣液……”9月9日,东原村63岁的游火旺拿着兑换来的生活用品高兴地说。去年7月份以来,张凯在东原村全力布局“爱心超市”,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通过自主努力来赚取积分,实现扶贫与扶志并行,物质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

  在张凯的主持下,村“两委”从人居环境、家庭美德、遵纪守法、道德风尚、脱贫立志方面对贫困户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分数高低给出相应的积分,村民依据自己正能量的表现获得积分,再到“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的物品。通过这种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激发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达到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志的目的。

  “村里为贫困户设立积分账号,一户一卡累计积分。村民通过主动熟悉自身帮扶政策、开展庭院及家庭环境整治、团结邻里参与公益事业、自主创业增收等途径获取积分。”张凯说,村“两委”通过走访调查,统计村民对“爱心超市”货品的需求,目前已经先后分五批进了10000余元的商品,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

  产业兴村 再开振兴“新处方”

  “脱贫才仅仅是开始,我们还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大伙儿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在张凯的积极努力和多方奔走下,东原村建设了100KW光伏发电站两座,带动贫困户60户,户分红1960元至4500元不等;依托“一村一品”的山水牧业肉牛养殖,带动贫困户40户,户分红580元至677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4万元。 东原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无霜期有187天,是梨果的优质产区。张凯带领村民栽种了1300亩梨树,扩大群众增收渠道。

  通过研读村史,张凯了解到东原村是革命老区。东原党支部曾是抗战时期汾西县唯一保留完整的红色支部。该村还是当时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与延安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外,在阁沟阻击战中,8名游击队队员堪比“狼牙山五壮士”般的英勇壮举广为流传。

  “我们正在建设东原村红色文史馆,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拓出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张凯说,未来,东原村将以光伏产业为依托,继续扩大“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规模,拓展市场,注册品牌商标,成立加工作坊,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并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乡村美化工程,全力打造村美人美景更美的美丽乡村,持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荣耀感。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