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张玉萍)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康复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主抓、机构实施、财政保障、部门支持、社会补充”的工作格局,对0—6岁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和孤独症儿童实现了救助全覆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
一方面,我市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市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市残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职责定位和分工;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在救助流程、资金保障、阵地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持续增强保障能力,建成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及综合服务中心,购置配备了专业的康复设备和器材,目前已有近200名残疾儿童接受免费康复服务。已认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公立医院7家、社会机构13家,形成了公立机构为主体、社会机构为补充的市县两级康复阵地体系,具备了同时开展千余名残疾儿童、四大类康复训练项目的承载能力,为残疾儿童提供了便利的康复条件。
紧抓预防干预,开展康复救助。我市积极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新生儿三项疾病免费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项目,将残疾儿童预防关口前移,及时筑牢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防线,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和干预工作,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下降。同时,开展了“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儿童提供扶贫解困、生活照料、支教助学、文化体育、出行帮助等服务。2017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残疾儿童脑瘫、智障、孤独症、听力语言等康复救助近1600人次,康复有效率达90%,有22%的残疾儿童融合到普通幼儿园、学校随班就读。
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宣传发动。我市通过创新“互联网+康复救助”服务模式,建立了“智慧残联”精准康复数字化系统服务平台,实现了残疾儿童从需求申请、筛查评估、资料上报、业务审核,行政批复、康复服务、监督管理、档案存储到跟踪回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创新代办跑腿服务,将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申请工作纳入“一次办好”范围,残疾儿童可以直接到残联申请康复服务,其后续工作均由各级残联系统工作人员跑腿办理,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腿”。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解读和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