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为一个个患者送医送药;他们不畏风雨、不辞辛劳为一个个贫困家庭送去贴心服务。10月16日,我市“千名医生进万家”活动启动后,全市市县乡三级医院的千名白衣战士奔赴因病致贫的家庭,给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健康扶贫的真情和温暖。
不落下一户贫困户
11月6日11时,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市中心医院第四医疗队队长李建义驾车抵达永和县交口乡峪里村,徒步半小时来到帮扶贫困户家中,整个村子目前只住着4户人家。
诊治结束后,李建义又绕过一座山梁,来到张家垣村。村里有一贫苦户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家里的600公斤苹果卖不出去,李建义当即决定以3元的价格收购这些苹果并自付运费,而当地苹果收购价是两块多。“我这也算是以自己的方式为扶贫工作出力。”
“要真心实意地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必须一家一户走访。”因为这些贫困村大多都在山顶或者半山腰,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搬离,只有几户人家在坚守。这里的自然村少则三四户,多则七八户,一个自然村与另一个自然村之间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李建义选择路程最远、道路最崎岖的村庄,详细记录贫困户的信息并留下自己的电话。所有的工作,只为在健康扶贫路上不落下一户贫困户。
不放弃每一次健康教育
永和县交口乡索珠村36岁的高海强(化名)是一名肝硬化患者,其母亲和弟弟都相继因为肝硬化、肝腹水去世,他被确诊为肝硬化后已出现双下肢水肿。虽然有亲人不懂健康常识导致早逝的沉痛教训在前,但他还是对自身的健康情况很漠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不是很清楚。
市中心医院第四医疗分队的席竹叶在高海强家巡诊时发现,高海强爱喝酒、吃肥肉、不运动、饭量大,从来不根据血糖的检测情况用药,170CM的身高,体重竟达到115公斤,席竹叶立即对高海强进行了健康教育。这个病本身不可怕,但并发症特别可怕,所以自身管理非常重要,必须管住嘴,迈开腿,才能控制病情。席竹叶对他的用药进行了调整,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叮嘱他定期复查,因为他患有先天性脊膜膨出的女儿也只有8岁,他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
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听说您针灸的效果很好,我专门带着爱人赶了10多里山路来找您帮忙看看。”11月2日下午3时,大宁县三多乡刘家庄村党支书搀着步履蹒跚的爱人边说边朝着市中医医院第三医疗分队队员郭青秀走来。此时的郭青秀刚刚结束了一天的义诊和随访工作回到大宁县三多乡卫生院,还没来得及吃上口热饭。
“这都疼了三四天了,连动都不能动,只要一动右侧腰部就酸疼酸疼的。”
“您躺下,我检查一下。”查体时,微微的体式调整让患者疼得龇牙咧嘴,郭青秀为她进行了腹针治疗,起针后患者的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当日早上郭青秀在刘家庄入户随访中,发现一位73岁的老人双膝关节严重变形,疼痛10余年没去医院做过任何检查,更未吃过任何药物。“老人即使拄着拐杖行走,还坚持在院子里剥着玉米。”这位固执的老人让郭青秀有些心酸。她学习腹针两年,前几天刚从北京回来。“腹针取穴全部在腹部,不仅取穴精准还无痛、安全。”郭青秀用新的中医医疗技术为老人治疗,缓解了他的病痛,随行的村医将腹针疗效的神奇效果说与村党支书后,才有了刚开始那暖心的一幕。
不遗漏每一个保健细节
“您这病要经常活动四肢,在家里扶着家具、在院里扶着墙、在路上拄着拐都得多走一走。”
“即使坐着不动,都要像这样捏捏胳膊,捏捏腿,抬抬手臂。”
11月10日,市中心医院第二医疗队队长张艳明走进蒲县黑龙关化乐村,为一位小脑萎缩患者认真检查身体,亲身示范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有利于延缓病情的康复动作。张艳明还特地与家属进行了交流,并进一步交代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这位70多岁的村民,小脑萎缩多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活动受限,所以他基本不运动,长时间坐卧加上从未做过康复,使得他四肢肌肉萎缩加速,活动能力受限。“其实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康复动作就可以减缓他的肌肉萎缩速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张艳明把点滴的爱注入患者心底,赢得了一致赞誉。
不耽搁每一次诊疗
“快停车,有位老人被三轮车压了,咱们下车看一下情况。”
一次入户随访结束从北王返回浮山的路上,市人民医院第一医疗分队队长乔长英,看到一位骑着电动三轮车的老人突然摔倒,被车子压了,便立即让司机停下车,快速跑到老人身边查看情况。
“心率慢,血压低,意识不清。”队员闫明报告着老人的情况,其余队员已经开始给老人进行身体检查,评估老人的受伤情况,并拨打110、120。“老人身边无家属,无联系方式,不确定有无骨折的情况下随意搬动会加剧损伤。拨打120才能让老人得到更加稳妥、快速、专业的救治。”直到救护车到达事发地点,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队员们才放心离开。
市人民医院派出的第一医疗分队肩负着帮扶浮山县北韩乡、北王乡629户因病致贫家庭的任务。走访中,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和病情触动着每一个队员的心。
村里全是50岁以上的老人,要么因脑梗后遗症而导致行动不便,要么因居住分散路程太远而不能赶来,多数都需要步行进行走访。山路盘旋,全是上下坡,医疗分队队员杜建漳的脚被磨出了水泡;露天工作,紫外线强,程林凤和李晓荣的脸因紫外线过敏红肿而变形;山风大,路程远,任务重,中午队员们只是简单吃两口面,不做片刻休息,超负荷的工作导致队员张蕾和张丽煌感冒发烧。
从10月份开始,近一个月的对口支援,即使工作量再大、身体有再多的不适也没有人请假,全员坚持工作,只为不耽误给乡亲们看病。
“责任所系,健康相托”,作为“千名医生进万家”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以专业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帮助每一位因病致贫的贫困患者战胜疾病、摆脱贫困。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