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英雄联盟”救“心”记

2020-11-25 10:30: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90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竭、肺部感染、血压迅速下降……日前,一名90岁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场与死神生死竞速的集结号在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吹响。整个救治过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该中心“英雄联盟”以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10月27日下午,90岁的退伍军人秦遂胜被送至该院心脏中心就诊时,胸痛剧烈、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持续症状不缓解,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及辅助检查等,很快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抢的就是时间,早一秒就对心肌多一层保护,晚一秒都等于向鬼门关迈进一大步。若不及时处理,随时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猝死的风险,老人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开通堵塞血管,然而,患者在急诊行冠脉造影后显示,三根主要的冠状动脉全部发生严重病变。这就意味着患者无法做微创介入治疗,风险系数更高的心脏搭桥手术成为挽救老人唯一有效的方式。

  “冠脉搭桥是将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和主动脉链接起来,让血管绕过狭窄的部位到达缺血部位,改善心肌血液的供应,缓解胸痛症状,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猝死风险的目的。”主管医生高磊表示,老人有7年的冠心病史,服用的阿司匹林和波立维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做急诊搭桥手术危险系数非常高,死亡率会是常规手术的20倍,正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停药3-5天,等待最佳手术时间。

  停药一天内,积极使用各种药物也不能缓解患者胸痛的症状,每天发病3-5次,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严重影响休息,患者痛苦的表情让家属几乎崩溃。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风险家属已经知晓,90岁高龄加之高血压等一系列基础病,手术风险无形中加大。做还是不做?家属犹豫了。“老人曾为祖国和我们今天安定的生活流过血出过力,我特别希望老人能安享晚年。”作为医生和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学生,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辉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想尽全力去救治老人,所以决定接受这背水一战。“做还有一丝希望,不做无疑是让老人在痛苦中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后,家属及患者都对刘辉及其团队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决定手术。

  手术前,刘辉组织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室、麻醉科以及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科室,对老人的病情、手术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

  如果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可以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确保手术顺利完成,但患者心脏因长时间缺血心功能极差,一旦建立体外循环,很可能对体外循环机产生依赖,导致术后无法撤机。再三权衡之后,刘辉决定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完成搭桥手术,必要时再建立体外循环。这对术者及其团队的技术、应急能力、团队配合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10月29日9时10分,老人被送进了手术室,这次手术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生命的闯关,对刘辉和他的团队来说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

  然而,术前刘辉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手术中老人的心脏只要稍微一搬动,血压就急速下降。是否建立体外循环这个问题再次提上议程,但犹豫间便是生机的流逝,刘辉果断拍板:不建是对患者最好的选择。为此,刘辉改变了手术方式,将以前所有的桥搭好后才开通血流的手术方式,换成了搭好一根开通一根,以保证桥血管第一时间为心脏供血,但手术又因此变得更加繁杂。

  手术在高度紧张的状况下进行着,主刀医生刘辉用鹰一般的眼神时刻紧盯手术关键部位,手术手法更是霹雳一般快、准、稳。

  14时,在整个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终于顺利结束。但术后不久,心率增快,血压波动,氧和较差,氧分压最低时降至40mmHg,不足正常人的一半……老人心脏储备功能过差,术后出现心衰和肺水肿,战役又一次打响。救治团队给予大剂量的利尿药物减轻心脏前负荷的同时,又需要密切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维持血压及内环境的稳定。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老人身边,时刻关注生命体征变化。不时监测内环境情况,及时维持电解质、酸碱度的平衡;定时监测肝肾功能、心功能、肺功能等情况的变化。

  生命脆弱需要呵护,该院心脏中心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使得救治充满着人性的关辉,也创造着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奇迹。

  经过5天的全力救治,11月1日9时,老人终于在术后67个小时转危为安,撤下了呼吸机。之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老人于11月12日康复出院。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