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愁眉苦脸到笑容满面、从步履蹒跚到健步如飞、从奄奄一息到精神焕发……11月5日,71岁的李姓老人来到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复诊,他兴高采烈地说:“现在谁都说,我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感谢‘刘辉团队’让我又‘活’了一回。”
介入治疗再升级,不开刀也能“换瓣”,李姓老人就是这项高精尖技术的受益者。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主任刘辉说:“我们现已常规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开创了我市心血管介入治疗新纪元,将为更多存在禁忌、无法耐受的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胸闷气短 坐立不安
竟是“心门”出故障
早在今年5月,李姓老人就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症状前来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建议外科手术治疗。老人和家属认为,虽然病情持续一年,但每次发病只持续10分钟左右,休息一会儿便能自行缓解,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
没想到,老人病情明显加重,还伴有腹胀等症状,于10月上旬“二进宫”。此时,老人心衰严重、病痛难忍,躺也不是,坐也不是,整个人备受折磨、极度虚弱。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相当于心脏的‘大门’严重变形、狭窄,无法帮助心脏把血液泵到全身各系统,导致心室的血难以送出,影响全身血液供应,极大加剧了心脏和肺部血管压力。”刘辉道出,“如果不及时‘换门’,病情会继续加重,很可能导致患者猝死。”
患者病情危急,“换门”迫在眉睫。但是,患者年事已高,又合并心脏EF值(射血分数)25%、心功能四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若采取传统的开胸手术来更换主动脉瓣膜,创伤大、出血多、风险极高,他脆弱的身体根本经受不住。
如何降低手术风险、挽回患者生命?心外科、心内科、心超室、导管室、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反复讨论,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心功能差,术中可能出现心脏停跳,决定在ECMO支持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给患者的心脏换个“新门”。
多科协作 神器助力
使患者重获“心”生
TAVR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无需开胸,只需在股动脉穿刺,通过介入导管将人工瓣膜替换掉病损瓣膜,从而恢复患者心脏瓣膜的正常启闭功能。
这项技术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非常考验一家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和多学科协作能力。10月12日,在过硬的医疗技术支撑下,在手术团队的密切协作下,在“救命神器”——ECMO的保驾护航下,刘辉沉着应战,凭借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一步步精细操作,巧妙规避了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顺利将人工瓣膜送至主动脉瓣位置……
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开始工作,完全替代了原先受损的主动脉瓣,完美解决了患者主动脉瓣狭窄的问题,完成了不开胸也能“换门”的神奇操作。更令人欣喜地是,术后不过短短三四天,患者便恢复了正常活动和进食,之前的不适症状也消失了,手术效果立竿见影。
“心门”重新运转,患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他感叹:“没有得过这种病,根本无法想象有多痛苦。对常人来说,躺着是件幸福的事,对我来说却是件痛苦的事,总感觉喘不上气,也不敢下地走动,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整个人被病痛折磨得只剩半条命。多亏了这台手术,让我可以轻轻松松地走路、睡觉。”
患者术后状态良好,在短时间内痊愈出院,这源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默契协作,从术前准备、制定术中应急预案、手术操作到术后管理各个环节无缝衔接,为手术提供了强力支持、坚实后盾和必胜信心。
创伤小 恢复快
新技术带来“心”希望
TAVR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最为领先的一项尖端技术,也是该领域技术难度极高的一项手术,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可以独立开展。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紧跟国际一流技术步伐,为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先进、有效和合理的诊疗方案,现已常规独立开展这项新技术。
76岁的高姓老人与李姓老人“同病相怜”,今年9月突然出现心慌、胸憋等症状,就诊于当地诊所后进行药物治疗,起初觉得病情有所好转,没几天病情却急速加剧、难以缓解。“小毛病”成了“大问题”,家属不由犯了愁:老人岁数大、又有一些基础病,能否扛住开胸手术?
高姓老人一家慕名前来,从而得知“开胸”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依据老人的情况来看TAVR是最佳的治疗方案,顿时打消了他们的担心和顾虑。手术顺利进行,老人免受“开胸之苦”,顺利重获“心”生。
“TAVR不开胸、创伤小、恢复快,为主动脉瓣膜病变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尤其是给无法耐受开胸手术、存在手术禁忌的高龄高危患者带来了福音和希望,能够极大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刘辉说,“这一尖端技术难度高、要求更高,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技术能力过硬的多个相关科室抱团协作。我们的大团队日臻成熟、久经考验,已成功挽救多名患者。”
TAVR顺利开展,标志着市中心医院心脏介入瓣膜置换技术再上新台阶,使我市及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