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蒙岭:三十五载 柳叶刀上铸初心

2024-01-09 09:29: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蒙岭和医护人员一起阅片,讨论治疗方案。 王德政 摄

  临汾新闻网讯 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握柳叶刀在手术台上尽除人间疾苦一直是我儿时的梦想。1989年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我也如愿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普通外科医生。

  普通外科并非如其名字一样“普通”,它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涉及人体肝、胆、胰、脾、胃肠道、甲状腺等众多脏器疾病的治疗,由于患者病情往往复杂多样,手术也成为主要治疗方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做好手术,这一方面需要天赋和悟性,另一方面更需要勤奋和努力。刚上班那会,新来的医生都要从拉钩、打结、缝合这样的工作做起,要想把手术做好就必须把这些基本功练好。我天天跟着老前辈们泡在手术室里,通过细心观摩和动手实践,一点点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增长见识。一有空闲时间总会去不断重复练习拉钩、打结、缝合这些动作,希望能早日主刀手术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然而,主刀手术之路漫漫,其间更是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那时,每次手术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无影灯下的方寸台面就是交战最激烈的地方,很多时候一场手术总要经历长时间的艰苦鏖战。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医院环境、条件、技术、设备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我作为助手参与了一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了晚上7点多,整个手术期间滴水未进,更别说吃饭、上厕所了。紧张的手术过程让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却不敢忘记病人的托付与信任,一直咬牙坚持,集中精神地做好分内的每一项操作。当手术成功的那一刻,早已是夜幕时分,持续绷紧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强烈的疲惫感、酸痛感、饥饿感瞬间袭来。此时,才发现这台手术已经持续了10个多小时,望着手术室外喜极而泣的家属,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次手术都是决定患者生死存亡的攸关时刻,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复杂手术,每次手术前我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吃饭、少喝水,提前熟悉手术方案,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手术中,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属重新绽放笑容。

  外科医生除了要勤于动手,更要勤于思考。每次手术后,我依旧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中,一丝不苟地书写每一份病历,仔细从中总结手术成功经验,揣摩前辈们的手术技巧,通过模仿学习化作自己的本领、形成自己的风格。

  九年磨一剑,霜刃已成锋。1998年,我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主刀手术。人生会经历很多的“第一次”,对于很多医生来说,第一次给病人主刀手术,紧张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会控制不住地流汗、手抖,甚至暂时失去思考能力。然而,在手术台上经过9年的摸爬滚打和不断历练,我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凭借冷静的思考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最终有惊无险地实施了那台“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完成了外科医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蜕变。

  医学无止境,技术无穷期。外科手术是医学中最复杂且挑战性最大的领域之一,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医术和经验,可以说选择了当外科医生,就意味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当时,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汾也是胃癌多发区,胃癌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能够独立完成主刀手术后,我决定将自己的主攻方向专注于胃肠领域,期盼能够挽救更多鲜活的生命。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医院先后派我前往天津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前去进修学习,这两次难忘的学习经历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爆炸时代来临,很多先进的手术技术也通过视频不断传播,我也通过反复观看研究视频,掌握了腹腔镜技术。

  有了金刚钻,才能搞定瓷器活。外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做手术,然而我们医院手术室的器械是全体医生共用的,有时会碰到一些不称手的器械,发挥不出最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手术,从2007年开始我就自掏腰包,陆陆续续置办了个人专用的进口手术器械,后来这套包含手术钳子、镊子、剪刀等在内的12件手术器械被命名为“蒙岭手术器械”。14年来,它们犹如一件披荆斩棘的武器,陪伴我做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手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我带领团队完成了全市首例“3D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全市首例“3D腹腔镜下的NOTES胃部分切除+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全市首例“腹部无辅助切口经阴道拖出标本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全市首例“‘镜面人’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让更多胃肠癌患者提高了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成为外科医生基本就意味着跟休假无缘,因为总是要面对许多急危重症患者和突发情况,我们只能化身“救火队员”,24小时随时待命。半夜时分我经常在睡梦中被电话铃声吵醒,然后十万火急地赶到医院参与紧急救治。难得的休息时光,也时常会接到手术任务,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白天黑夜连轴转是工作常态,在35年的工作生涯里,我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缺席了陪伴家里的爱人,也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辜负医生的誓言,把自己心血、精力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医院工作中,帮助一位位病人祛除病痛,为更多家庭带去了希望。曾经,我救治的一位印戒细胞癌患者,至今已活了8年;我救治的一位胰头癌患者,手术后至今活了18年;我救治的一位贲门癌患者,在术后活了22年。曾经,需要10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如今只需要2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手术创口更小、患者痛苦更少,恢复起来速度更快,医疗技术的进步让无数患者从中受益。

  35年时光一晃而过,搭乘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医院实现了从昔日筚路蓝缕到如今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呈现出高端人才百卉含英、高新技术百花齐放的全新发展格局。普通外科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23年门诊患者达86872人次、住院患者达6731人次,实施手术3973台,科室也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跻身“国家队”行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后,我们也将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更新科室设备和发展前沿技术。在这一历史性的全新征程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加大最新医疗技术的探索应用力度,用柳叶刀为患者生命续航,让临汾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到最好的救治。

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蒙 岭/讲述 记者王德政/采写整理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