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苏卫华:病人在哪里 我的战场就在哪里

2024-01-30 09:33: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我出生于1978年,从小在尧都区长大。儿时记忆中,医院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走廊里都是医生和护士步履匆匆的身影,许多病人在这里重拾健康、重新绽放欢声笑语。这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在高考完报志愿时,我毅然填报了医学院校。

  经历了五年漫长而艰苦的大学学习生活后,在2000年这个新千年的起始之年,我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加入到了临汾市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正式成为了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随即开始了3年的内科轮岗学习之旅。

  学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一种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坚持。当看到同龄人在大学毕业后就干出一番事业,而我还在苦苦学习、一点点将努力和积累逐渐转化为宝贵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时,心中也难免会焦虑、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我常常安慰自己:医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收获,更在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每个人的发展轨迹不同,自己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专注于学习和成长。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们医院呼吸科成立于1996年,是全市第一个呼吸系统疾病专业临床科室。2003年非典疫情,正在呼吸科轮转的我临危受命,跟随老医生们一起进入医院隔离病区,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连续奋战数十个日日夜夜。非典疫情结束后,医院更加重视呼吸科发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当时的科室主任张玲见我能吃苦、肯奉献、有担当,就将我留在了呼吸科工作。为了帮助年轻医生成长,在医院和科里的大力支持下,我又再度回到母校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又先后前往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中日医院进修,系统学习了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病、疑难疾病的诊疗技术和呼吸重症领域先进治疗技术。医院搬入河西新院区、科室进行专业细分后,我便一直主攻呼吸重症领域。

  作为重症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在实战中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从而不断突破、不断创新。2019年11月,一位51岁的女性患者因“咳嗽、气短、发热”入住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过诊断发现,她患有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能性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等,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我和团队立即组织抢救,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依据病情及早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积极抗感染、保护器官功能等,经过3天精心治疗患者炎症指标逐渐好转,氧合指数明显改善,体温也恢复正常。然而,患者又出现纵膈气肿、皮下气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该技术是抢救垂危患者生命最尖端的技术,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但该技术在我市是首次应用,而且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重度低蛋白血症、中度贫血、有过休克过程等危险因素,风险较大。以往此类病例需要长途转运至上级医院,但患者病情较重,转运风险极大。最终,在全院各科室支持和院外专家指导下,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ECMO支持治疗,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明显改善,患肺得到充分保护,成功拯救了患者,也成功完成了我市首例应用ECMO技术救治重症肺炎。

  在一次次争分夺秒的救治中,我逐渐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也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一时间这种高传染性疫病让人人自危、人心惶惶。那时,我也知道十分危险,但我更知道作为呼吸科医生责无旁贷,必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2月10日至3月13日,我担负起了市人民医院新冠病区主任的重担,收治60余名病患,有7人是危重症。在做好医护团队防护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实施救治,最终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在顺利完成抗疫工作结束隔离期后,4月8日,我又开始了新的任务——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进行医疗援助。来到新疆后,我发现那里气候干燥,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陈旧性肺结核等疾病多发。于是,我便以此为切入点,在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用“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当地呼吸科医生学习掌握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呼吸重症亚专业,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2022年4月25日,援疆归来不到一年时间,我又接到了医院赋予的新任务——以市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医疗组组长的身份赴上海支援抗疫,在工作条件最艰苦、救治任务最艰巨的公惠医院鏖战30天,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冬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加之新冠病毒,更是将科里的工作量翻了数倍之多。从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初,我一直奋战在战“疫”第一线,中间没有休息过一天。呼吸科是“战”疫主力军,我作为科室带头人,不仅要做好科室病区的患者救治工作,还要配合全院其他重症病区进行专家会诊、参与危重症患者抢救、实施日间手术、紧急培训其他科室的医生,更要参加市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面向广大群众科普防疫知识。即使感染新冠病毒后,我也没有时间请假调养,只是在短暂的休息后就投入繁忙工作中,因为我知道,没有全胜就决不能收兵,必须咬牙挺到最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次次磨练让我和我的医院一同快速成长。经过28年的发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全省范围内为数不多拥有先进支气管镜下治疗设备及内科胸腔镜的科室,是全国首批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审的单位,也是我市唯一一家通过该项评审的呼吸病专科。

  24年的从医生涯,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医生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必须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做到问心无愧。不管面对多大疫情、多么艰巨的任务,哪里有需要去哪里,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

  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苏卫华/讲述 本报记者王德政/采写整理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