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9年过去了,我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地记得1995年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当年24岁的我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了外地优越的工作条件,怀揣着梦想和满腔热情,带着家人沉甸甸的殷殷期盼,回到了家乡临汾市人民医院,憧憬着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为父老乡亲祛除病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医院麻醉医生缺口特别大,尤其急需本科毕业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将我分配到了麻醉科。相对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麻醉科在常人眼中十分冷门,人们普遍认为麻醉医生和护士差不多,甚至部分医疗行政部门多年来也一直将麻醉科归于医技科室,因此麻醉医生经常被视为“透明人”,几乎没有存在感。得知我被分配到麻醉科后,许多亲朋好友都认为我在麻醉科屈才了,劝我转到一线去当个“正经”医生。我却想只要能为患者服务,任何岗位都值得奋斗,心里憋了一股劲,一定要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干出一番名堂来。
上班后,科主任对我很器重,将一身的本领倾囊相授。我也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反复研读世界麻醉学领域公认的最经典、最权威的学术专著《米勒麻醉学》和国内麻醉学界传世精品专著《现代麻醉学》,在一本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学习笔记。每当这两本书更新发布了最新版本后,我总会第一时间买下,一遍遍细细品读,第一时间掌握麻醉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经验。
学习如同种树,只有播下种子,勤于浇灌,就能收获满树繁花。上大学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上班后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使我进步飞快,3个月后自己开始了独立值班,半年后就能独立到基层医院指导手术麻醉工作,自此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麻醉医生。
麻醉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领域,新的麻醉技术和药物不断涌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守得住初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麻醉服务。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郑大一院、湖南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学习深造,不断淬炼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医院,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麻醉医生只需要给病人打一针麻醉剂就完成任务了,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么轻松。在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至关重要,从术前访视指导用药到术中监测,再到术后随访和术后康复,无处不及、无所不在,被誉为围术期患者的“保护神”。刚上班时,医院有13间手术室,却只有7名麻醉医生,忙起来的时候,经常要飞奔于各个手术室,同时兼顾几个手术室的病人,一旦有突发情况,就要马上处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作为麻醉医生,我虽然不是无影灯下的主角,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守护患者生命体征;我常常被患者遗忘,却能在分寸之间精确掌握他们的生命安全;很多患者与我可能只是在手术中的“一面之缘”,我却能给沉睡中的患者最重要的守护和陪伴,陪他们度过生命中最为脆弱的时光。
在专注麻醉领域的29个春秋,我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手术,更参与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抢救。有一次,一名鼾症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之后,突发面罩通气困难,即使在可视喉镜下也无法暴露声门,主治医生进行多次插管尝试失败后立即通知我救场。收到消息后,我一路飞奔至手术间,赶到时发现患者张口困难,因反复插管导致舌头和口咽部组织高度水肿,血氧逐渐下降,麻醉机持续不断发出尖锐的报警声!患者命悬一线,情况十万火急!“上口咽通气道!吸引器准备吸引!纤支镜再次准备插管!”我冷静判断情况后,一边下达指令,一边着手准备插管。然而,情况不容乐观,由于之前的尝试,现在患者口咽部水肿严重,即使利用吸引器吸引分泌物后仍然无法改善视野,纤维支气管镜不可行。我当机立断换成可视喉镜,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尝试用可视喉镜再次进行插管,然而因为患者口咽部水肿出血严重,根本无法看清口腔内的情况。此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看着奄奄一息的患者,我深知如果插管失败,就要承担救治失败的责任。然而,此时已经刻不容缓,如果再不勇敢进行尝试的话,这个鲜活的生命随时可能逝去。
那时,我将个人荣辱抛之脑后,心想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拼尽全力去拯救患者。我再次鼓起勇气,拿起可视喉镜,全神贯注地盯着可视喉镜屏幕,画面中隐隐约约看到水肿变形的悬雍垂,血肉模糊的口咽部组织依旧无法看清。此时此刻,我也顿感十分棘手,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不住往下流,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患者咽后壁的组织中冒出了气泡。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电管火石之间我眼疾手快地向气泡冒出的方向插管。插管成功了,手术室爆发出激动雀跃的欢呼声。我紧接着连接呼吸机为患者给氧通气,他的呼吸逐渐平稳了下来。那一瞬间,我如释重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我知道我们又一次拼尽全力将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在任何一场手术中,麻醉医生往往需要全程监护,随时关注病人的心跳、血压、氧饱和度等多达10项人体数据变化情况。最多的时候,科里一天要完成120例手术的麻醉工作。因此,我们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常年无法陪伴家人。可想而知,由于工作强度非常之大,再加上经常要直面患者生死,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每次走上手术台时,我都会反复提醒自己,麻醉医生是维系患者生命体征不至崩溃的“压舱石”,“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每一次麻醉都要尽心尽力,让患者“麻得过去,醒得过来”。
最好的麻醉医生,是不管多危重的手术患者,都能让主刀医生有安全感。曾经有一个出生8天的新生儿,由于先天性食道闭锁需要进行手术。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不止手术是一次挑战,麻醉更是这场手术成败的重中之重。为此,新生儿科、胸科和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对手术方式、围术期管理、精准麻醉用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术后复苏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通过反复与主刀医生沟通,才达成共识,只要需要做手术,我就亲自上手,千方百计做好麻醉工作。确定手术时间的前一天,我提前进行术前访视,与孩子父母充分沟通,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回到科里,我又拿起那几本不知被翻了多少遍的《米勒麻醉学》和《现代麻醉学》,仔细研究新生儿麻醉药物的选择、精准控制药物剂量、术中液体入量的把控等细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和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措施。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我精准地完成了麻醉,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后,看着孩子父母喜极而泣的画面,我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一次次历练和一次次挑战中,我也从一个懵懂的青年成长为“麻醉战线”游刃有余的老兵,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首例“少阿片不插管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自体肝移植病人的麻醉”“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填补了我市麻醉技术上一项项空白。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科室管理者后,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诊疗条件,我在工作中坚持临床与科研并行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带领大家伙儿开展新课题、新项目等科研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全科科研项目突破了10项,我负责了其中两项科研项目,并参与编写了《实用临床麻醉技术与新进展》一书。
29年一晃而过,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我和我的医院一路成长、一路高歌。我也亲历了麻醉科从小到大、专业团队由弱到强、业务技术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见证了医院环境条件更加完善、设备设施不断更新、技术硬实力和服务软实力跨越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背靠大树好乘凉,如今的麻醉科,已经发展成为有着40名医生、14名护士,集临床、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承担全院所有手术内麻醉管理、手术配合工作,还承担着内镜室(无痛胃肠镜)、产房(无痛分娩)、导管室(介入手术麻醉)、口腔门诊(舒适化儿牙治疗)、体检办(无痛胃肠镜)、支气管镜室(舒适化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等众多科室的手术室外麻醉工作。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完成手术室内麻醉2.3万例、手术室外麻醉1.7万例、门诊麻醉3千余例,实现了零纠纷、零投诉,在医院高质量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病人手术不疼,他不会记得你,疼了他会记你一辈子。我希望这一辈子,没有病人能记得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即使没有鲜花与掌声,我依旧会全力以赴,当好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不负每一次生命相托!
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杨奇星/讲述 记者王德政/采写整理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