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95.9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完成32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353.71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8148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132户,污水处理率提高7.4个百分点,再生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11座……“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拉大框架、建设精品、改善环境、保障民生”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框架大拓展、城市环境大改善、建设标准大提高、城市品牌大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实现重大转折与加速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全市共新建城市供水管网279.74公里,改建城市供水管网完成148.79公里,新建水厂4座,城镇供水普及率达99.04%。为了让广大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从2013年起我市各公共供水企业每月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检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全市17个供水企业均配套建设了水质监测实验室,市住建部门每年两次定期开展水质督查,全市城镇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8.29%。
全市集中供热较“十二五”初期取得了显著提高,集中供热覆盖区域增加3个县,供热管网增加540.79公里,改造142.76公里,全市目前共有集中管网1343.63公里,全市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增加1539.08万平方米,达到4746.08万平方米。
同时,我市加快推进天然气应用的步伐,全市天然气输配企业增加6家,煤气企业减少3家;新建燃气管网1011.68公里,改造488.2公里,燃气管网长度达到3151.51公里;全市天然气供气量为12793.88万立方米,煤气供气量为8048.23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为9515.46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天然气供应量增加了11.47%,煤气供应量下降了3.71%,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下降了7.15%,所占比例分别为45.13%、12.69%、42.19%。全市城镇燃气用气总人口增加了42.87万人,全市城镇燃气普及率增加了11.5%。
规范房地产市场 惠及民生保障性住房
“十二五”期间,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发展势态良好。在诸多利好因素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住房价格比较平稳,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5年来,我市共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3.71亿元,新建开工面积1392.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75.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888.76万平方米。通过“完善商品房预售管理、加强商品房价格申报和明码标价管理、实行预售合同网签和备案制度、实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市场行为,确保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国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大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实现了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形成了以租赁型保障房为重点,购置型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同步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根据中低收入家庭情况,对应提供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8148套,其中:廉租房开工2818套,公租房开工11060套,经济适用房开工9592套,限价商品房开工925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29888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工5832套,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7260套,林区棚户区改造开工2256套,垦区棚户区改造开工186套。
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管理模式和办法,先后制定了《临汾市廉租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临汾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临汾市市区公租房和廉租房配建实施细则》《临汾市经济适用房认购与廉租房分配按序选房细则》等近20项建设、分配和管理制度,使保障性住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多措并举 绘制美好全新景象
侯马市完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84万平方米,临汾双山新农村供热有限公司申报了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曲沃晋国博物馆被省住建厅列为省级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建筑节能、村镇规划建设、园林绿化建设以及“公厕工程”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2012年,我市开始启动绿色建筑推广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工作,2014年又对全市政府投资的公益建筑和大型公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建设项目82个,建筑面积137.8万平方米。同时,利用我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示范城市之机,我市大力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确定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11个,建筑面积38.19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我市绿色建筑推广成效显著,新建建筑节能管理规范有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
这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村镇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百镇建设、村镇规划编制等各项工作任务,村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十二五”期间,围绕“五建设两整治”内容,我市9个重点镇大力实施了一大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效提升了村镇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132户,百镇建设开工项目51个,编制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30个、乡规划33个,全省百镇建设重点镇建设规划9个,除大宁县正在编制的1个镇总体规划和4个乡规划外,我市61个建制镇、76个乡达到了规划全覆盖,同时还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1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1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7个。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并向国家园林城市迈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拆房建绿、见缝插绿、依山增绿、河滩植绿、立体挂绿等方式,绿化覆盖率增加2.16%,达到36%。在增加城市绿化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标准。全市累计投资8.18亿元,新建文化广场3个、生态公园28个。5年来,全市共创建星级公园6个、园林式单位12个、园林式小区10个、园林式道路10条,大大提升了城市生态品位和文化品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持续加大城市公厕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公厕工程”。新建公厕277座,达到336座。临汾市城市公厕建设工程继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又被联合国评为“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成为中国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的国际荣誉,城市公厕已成为临汾城市建设的一张名片。
回顾“十二五”时期的5年,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用辉煌的5年为人民群众“绘制”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景象:民生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惠及民众、建筑节能工作长足发展、建筑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排污处理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村镇规划建设迈出新步伐……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