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3月5日,农历二月初八,惊蛰。这一天,预示着春耕拉开了序幕,农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种。当天,“弃里闹惊蛰”暨首届后稷农耕文化旅游节民俗表演在翼城县王庄乡弃里村上演。
“后稷是尧的兄长,原名姬弃,后稷是他的官职,是教会我们农民农事的大恩人,所以我们闹惊蛰,一是渴望春耕过后能有好收成,二是感念姬王爷的恩德。”在村里后稷庙举行的祭祀大典上,80岁的村民王简宁说,“全村上下一千余人,但凡能下地跑的,今天都来观祭祀、看演出了。”
距离后稷庙不远处的弃里村文化服务中心四周,宣传板上都是农耕文明的故事,比如正月二十“摊卷卷”是为了纪念后稷的诞生,“五谷”的耕作方式是后稷为了满足母亲培育野生植物的心愿……“弃里可以说是后稷诞生以及度过童年的地方,这是一片农耕文明的乡土,在这里发展体验式农事活动对于我们华夏子孙来说是纪念先祖智慧的一个好方法,农耕文明何尝不是根祖文化的一部分呢?”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翟铭泰告诉记者。
黑牛犁地曾是春耕的启动仪式,如今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牛犁地方式已经十分罕见了,在弃里村,甚至很难看到一只纯色的黑牛。村委会从隆化镇史伯村“借”了一头黑牛,在村里还原了黑牛犁地的习俗。这头黑牛很温顺,村民去抚摸它的脊背它也只是乖乖地俯下身子,见人多,甚至胆小地躲在主人刘建业的身后,偶尔发出一两声哀嚎。“它想家里3个月大的小牛犊了,不用怕。”刘建业摸摸牛,对旁边的村民说。“以前庄稼人靠的就是牛,现在用不上它们了,我年纪大了,还是觉得用牛犁地顺手,你别说,现在年轻人还真的‘支应’不了它。”“支应”是翼城话控制的意思,刘建业说,这头牛格外“懂事”,3个月不到就被驯服了,如今已经在他身边7年有余了。“牛的一生大概只有二十年寿命,等它‘不算话’了,我可能也就不行了。”70岁的刘建业看着眼前的黑牛,眼神有些复杂地说:“以前我们都靠它……”
这边上演黑牛犁地,那一边,王庄乡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着情景剧《后稷遭三弃稼穑称农师》,系统地讲述后稷姬弃从出生到成长为农事始祖的故事。“这次表演为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王庄乡幼儿园园长乔晶晶说,“虽然孩子们还小,可能记不清楚,但是以后一定会因为家乡有这样的人物而自豪。”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