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 生态出行,绿色出行,低碳出行。
一直以来,穿梭往来于市区街巷的各路城市公交车都是我市公共交通运营体系中当仁不让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成为广大市民积极践行绿色出行方式的不二之选。
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脚步不断提速,城市框架持续放大,规划建成区面积也随之大幅提升。囿于城区公交线路相对不足的辐射半径、运营时间的客观限制,特别是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往往还间隔那么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让一些市民望而却步,更多选择自驾出行。同时,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高峰时段的道路拥堵也对公交车的时效性、便利性造成了一些影响。
就在这个时候,由市政府主导力推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横空出世,应运而生。
本期特稿将关注这些身影背后的故事。
记者手记
在哥本哈根,地铁里有专门的自行车车厢、道路路口有自行车信号灯,甚至在路口等待通行时,骑行者不用下车,一只脚抬高踏在专设的横杆上,以便绿灯时快速通行。
也许,中国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在当时也有过这样的憧憬。不曾想,随着经济发展,在城市道路中涌现出大量机动车,它们疾驰而过的同时也带来了拥堵和污染。解决空气污染的办法之一是治理汽车,出路是公共交通,这时候发现自行车很重要。这是城市管理规划者对路权分配的重新定义,同样亦是挑战着每位公民的公民道德和绿色出行自我践行。
和谐的城市需要大家的共同建设,良好的交通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绿色的环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如今,公共自行车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多一次绿色出行,我们就会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近一点。
为出行添点“绿”
盼望着、盼望着,公共自行车于2016年11月16日正式在我市落户。城市公共自行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汽车、出租车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我市公共自行车在冬天面世,却并没有“遇冷”。运营近5个月,如今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市民骑着自行车掠过的身影。
弯梁式设计,美观大方;周身为橙色,富有活力;车身前后是洪洞大槐树和吉县壶口瀑布的风景图,寓意“中国根·黄河魂”;车身上“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这八个字是对城市公共自行车最美的诠释。
我市公共自行车项目是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批准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项目,也是一项便民、利民、惠民工程,更是一项造福百姓、社会受益的环保、公益事业。是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打造旅游休闲之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公共自行车项目确定后,经市政府批准,先后成立了临汾市宏通工交总公司公共自行车项目部,承担前期工程建设,及临汾市宏通工交总公司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负责项目后期运营管理。宏通工交总公司是市交通运输局下属一个综合型服务性国有中型企业,多年来致力于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服务事业。在市政府、市交通运输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公共自行车项目从工程建设到后期运营,都获得了坚强有力的后盾,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我市城区东至尧都区政府、西至高铁站、南至尧庙景区、北至开发区范围内,围绕公交站点、行政中心、医院、学校、公园、居民小区、商场、休闲区等共建设有183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其中:老城区:117个,高铁片区:7个,尧庙片区:13个,经济开发区:20个,东部生活区:26个),投放5055辆公共自行车,同步配套6615个锁车器、20个管理服务亭、1个调度指挥中心以及自行车存放库房、配件库房、维修车间等,站点设置距离为300米至500米一个,达到市区区域全覆盖,实现便民惠民、改善交通、节能环保、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预计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4514吨,二氧化硫排放将减少15吨,氮氧化物将减少排放13吨,将节约标准煤1723吨。
2016年11月16日,我市公共自行车启动仪式在市区平阳广场举行,宣布我市公共自行车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进入试运营后,宏通工交总公司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采用多方面措施,实施严格、精细的管理,保证运营工作高效、安全、顺利进行。在运营技术方面:采用智能化监控,实现系统正常租还、数据传输、网点监控、智能调度、热线服务、后台指挥、智能分析等,并实现所有站点全天候、无缝隙远程管理。在运营保障方面:实现现场管理与远程调度相结合,保证用户及时租还及确保站点设施、设备完好。在运营管理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方法,加强对运营中心各部门、人员的管理,使其分工明确、有序协作,严格按程序工作、按制度工作、按标准工作。
以人为本、服务大众,将我市公共自行车工程建设成为一项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并做好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各项工作,做细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各项服务,是我市公共自行车始终坚持和努力的方向。我市公共自行车定位国内领先、省内一流,并凭借其“绿色、便捷、健康、时尚”的特性,以及“自主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还、实时结算”的运作模式,实现管理数字化、设计人性化、运营制度化、服务大众化的目标。我市公共自行车将成为打造绿色新临汾、魅力新临汾的又一显著标志。
守护,是责任,也是担当
日前,我市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共办理自行车借车卡近两万张,自行车日均骑行量5000余次,最高峰骑行量达7000余次。
一个个数字是绿色出行观念渐入人心的直观体现,绿色出行无忧,还需要幕后英雄的守护。
遆临峰是一名调度员,近段时间调度量大,人手不够,他已经好些日子没休息了。调度员的工作就是负责自行车调配,在接到客服指令后,把满桩站点的部分自行车运送到空桩站点,平均每天装卸自行车百余次。
3月24日下午2:00,在遆临峰完成与上一班调度员交接后,记者跟随他与司机杨梓鑫来到了22号中大街广奇站点。由于正好是上班高峰期, 尽管已是满桩,但仍有市民前来还车,调度车还未停入装车位,遆临峰赶紧先下车空出锁桩让着急的市民还车。装车时,他与杨梓鑫一人在上,一人在下,利用上车杆将自行车推上调度车,码放整齐,动作娴熟,配合默契。随后,他们将装好的20辆自行车运送至49号小南门站点。刚下车,遆临峰皱了皱眉头:“这么多车!”只见许多私家车一辆挨着一辆停在了桩位上,“占用桩位给市民带来不便,就该让交警好好管管”。
“从58号装9辆车卸到41号”,遆临峰与杨梓鑫交谈时从不说站点名称,只说编号,为让记者听明白才会补充说明,对他们来说,183个站点的编号与位置早已烂熟于心。常常加班加点,不能按时吃饭,忙时没有休息日,“克服困难加油干”,遆临峰时常这样勉励自己。
解放西路和鼓楼西大街共设有7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满桩状态下共有自行车258辆,按照60%的上桩率,每天早上和下午出行高峰前,这7个站点稳定状态下大约有自行车155辆,王丽就负责这7个站点的保洁工作。
3月24日下午2:30分,记者来到114号育花园站点,只见王丽手里拿着一块抹布,弓着身子把自行车座鞍、车篮、把手、弯梁挨个擦了一遍,然后拿起一块干抹布又擦了一遍。紧接着,王丽转过身,半蹲着擦拭锁桩,又蹲下来擦拭锁桩底部。
“市民只使用自行车,只要保持自行车干净就可以了,锁桩底部易脏又容易被人忽略……”
“正是因为易脏又被人忽略,才更应该认真对待。”没等记者把话说完,王丽快人快语抢先答道。
保洁,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上午擦一趟需近四个小时,然后回家做饭、洗碗,屁股都没有时间挨一下沙发又得赶紧出来,不停地弯腰下蹲,胳膊又得使劲擦,一天下来难免腰酸背疼。”王丽坦言,虽然工作时间定时定点,但市民出行有早有晚,她只能比规定时间来得早一点、再早一点,赶在市民出行前把车子擦干净,她心里才舒坦。
114号育花园站点的保洁工作比较费力,路边一排景观树的树枝正好延伸到这个站点所有自行车的上方,而且上下只有不到半米的距离。“前些天,树上总是会滴一些黑黑的东西,抹布根本擦不掉,得拿清洁球使劲擦。”王丽一边低头擦着自行车,一边和记者交谈。“前两天下雨,按规定我们只需要打卡,不需要擦自行车。但看见自行车和锁桩上有泥点子,明知道擦了以后马上又会脏,可我还是擦了一遍,总想着万一有市民需要,我擦一遍总比不擦干净点。”王丽站起来顺手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即使是冬天,擦上百辆自行车下来,还是会出汗。”从去年11月16日公共自行车正式投入使用至今,王丽没有休息过一天。不管是大年初一还是雨雪恶劣天气,每天早上7点和下午14点,王丽都会准时拿着抹布出现在站点。
年前,负责解放西路、鼓楼西大街巡检工作的师傅生病住院了,23岁的邵颖超临时从考勤处被调过来负责8个站点的巡检工作。从此,邵颖超再也没有贪恋过被窝,每天6点半闹铃一响就马上起床,穿戴严实只露出两只眼睛,骑着电动从东关出发一路向西,风风火火奔赴工作岗位。
3月25日早上7点,记者在112号西关站点见到了这个年轻的巡检姑娘。“我的工作就检查自行车和锁桩,发现故障就报客服维修。”话语刚落,小邵就拿出员工卡取出一辆自行车开始检查,捏车闸、按车铃、踩脚蹬、看车座、拧钥匙以及确认锁桩是否存在电路故障,一系列动作娴熟又快捷。“如果吃了早饭,不是饿肚子工作,说不定可以更快呢?”小邵打趣道。
小邵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市民上班出行时间要早近一个小时,“要赶在市民出行前把自行车检查完,确保市民出行安全。早饭迟点吃也没关系,就是有点受不了冷。每天出来太早,又是户外工作,回去得缓半天身上才能暖和起来。”本以为小邵想吐槽一下工作辛苦,没想到小姑娘话锋一转,嘱托记者一定要替她提醒市民出行前务必检查一下自行车车铃、车闸是否能正常使用。“不排除我刚检查完离开站点,就有市民过来还车,这种情况确实没办法兼顾,所以市民出行前有必要自己检查一下。”
43岁的党红锦不曾想,自己的工作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调入公共自行车公司担任系统维修员之前,他是一名车辆维修员,每天在修理间埋头与各种汽车配件打交道。同样是排疑解难,不同的是他的心里多了份牵挂,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早上8:00到中午12:00,下午2:30到6:00是党红锦的工作时间,而实际上,他的工作时长还要久些。每天早上,他都要提前十几分钟来到位于解放东路的公共自行车维修仓库,整理好各种工具,“就怕客服的维修电话打过来自己还没有上岗,误事”,记不得有多少次,早上他还未出门就接到了电话,“都是急事,等不得”。
3月28日早上8:11,记者跟随党红锦来到汾东路的一处站点,记者之所以会记得如此精确,是因为党红锦随身携带了一本系统设备维修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到站时间、故障原因等多项内容。客服告知,有市民反映这一站点有几处锁桩没有语音提示,还不了车,挨个测试后,党红锦取下故障锁桩的锁头,换上随车携带的新读头,并多次取还车,反复测试。维修好后,党红锦把所有车辆从钥匙、车铃、车闸、车座等全部检查了一遍,“万一有啥问题咱提前发现了,解决了,市民骑车途中不出问题,不耽搁事,这样咱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
这处站点还未检修完毕,党红锦就接到客服电话反映向阳路站点监控不到,随后记者跟随他马不停蹄地来到向阳西路,由西向东挨个站点检查,最后查出都是因为没有大网的缘故,党红锦赶紧向客服作了汇报。照例,尽管查出了故障缘由,党红锦还是每辆车都测试检查了一遍,“锁桩内有芯片,没网只是中心监控不到,并不影响使用,检修还是不能马虎”。一路下来,党红锦将两辆钥匙断了的车子搬上了车,在近11:30回到了修理仓库。
回到办公室后,党红锦倒了杯水,等水凉的工夫,他赶紧把上午的检修情况抄写在另一份要存档的表上,氤氲的水汽打湿了他的眼睛,他干脆摘下眼镜,更加俯低肩膀,认真地誊写着。
“你今天运气好,能按点下班啦,”党红锦跟记者开着玩笑。对他来说,下班加班是常态,“经常是越到下班时间电话越多”,有时候忙着忙着就过了饭点,党红锦就和同事在外面随便吃点接着干。
新的环境,新的工种,党红锦笑言自己“转型”了,心态也有了变化,“公共自行车项目是惠民工程,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就要心里装着百 姓,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
乐享,便捷又环保
3月24日上午,记者在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的卡务大厅看到不时有市民前来办卡,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填写借车申请表,在市民填表的同时工作人员会将收费标准、扣费标准及挂失补办程序等问题一一告知清楚。郑女士家住临钢旧货市场附近,在五道庙附近上班,而这两处恰好都设有公共自行车站点,从去年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后她就萌生了办卡的想法,听朋友说可以在建行办卡,而她上班路上刚好经过一个网点,但由于她平常工作忙,有好几次去办卡银行都下班了,所以一直没能办下来。前几天她偶尔路过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才知道这里可以办卡,“天气越来越暖和,骑车还能锻炼身体,星期天跟孩子一起骑车出去玩,挺好的”。
家住党家楼的杨红斌是一名装修工,平常的出行工具是电动车、公交,他边填表边告诉记者:“多种选择以防万一,公共自行车既方便又实惠,真是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在跟随调度车采访时,记者在广奇站点遇到了还车的王先生,王先生家住东城,以前单位在体育街,他上班多数情况是坐公交。后来单位搬到了广奇,没有直达的公交,他只能开车上班,但不可避免的上下班高峰时常将他堵在路上,再遇上限号,王先生的上班之路很是不顺畅。“公共自行车开始运营后不久我就办了卡,从家到单位骑车不到半个小时,不用担心会迟到,有时候晚上加班晚了,骑上自行车也能回家,非常方便”,现在公共自行车已成为王先生出门的重要交通工具。
从“四轮”到“两轮”的转变,还有一位王先生也乐在其中。
家住东关花园,单位在解放西路,王先生平常都是开车上下班。去年冬天,因为天气原因我市对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正好家和单位门口都设有公共自行车站点,王先生干脆办了一张借车卡,开始骑自行车上下班。
一个冬天下来,王先生早已成为公共自行车的“铁杆粉丝”。“以前开车,一个月要不少油钱,如今改骑自行车,绿色环保不说,每个月的开支也减少了。”王先生笑着说,“公共自行车借还方便,不担心堵车,也不像汽车那样容易被剐蹭。”他坦言,刚开始骑自行车是图方便,如今是真心喜欢这种出行方式,“既能节省油耗又能锻炼身体。”
编后 :快捷、便利、绿色、环保基本成了公共自行车的代名词。自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公共自行车入住我市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改变着,方便着,服务着临汾人民!上下班高峰期堵车怎么办?我有公共自行车!雾霾天单双号限行怎么办?我有公共自行车!春风拂面之际约好友到滨河公园骑一圈,赏花、健身!这就是一种美好人生,那么让我们好好爱护这些带给我们诸多快乐、便利的公共自行车吧! 巡查工作人员邵颖超正在检查自行车脚蹬。
记者 荀丹薇 李卫红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