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博物馆——城市“新地标”亮相在即

2018-03-28 09:47: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人们常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浓缩着城市的时代演进、凝结着城市的历史芳华,亦塑造着城市的文化品格。

  临汾博物馆,就是这样的所在。

  3月24日,周末,春风和煦,草木萌发。随着汾河公园内游人的脚步,记者走访了这座正在内装和环境绿化的“城市新地标”。

  临汾博物馆位于汾河生态文化景区内的九州广场南端,远依姑射,近傍汾水,气势恢弘,整体造型为日月相抱,寓意“日月同辉”。整体设计理念源于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古观象台。博物馆总用地面积约21亩(13505.4㎡),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32429平方米,高度为23.65米。

  沿着隆隆的机器声,记者走进了热火朝天的工地,只见装载机等大小车辆在博物馆主体建筑周围进行着微地形建设,吊机将一根根直径粗约40厘米、长约8米的大型管道作为排水设施放置安装。阳光下,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汗流满面地紧张工作着。室内四层3000多平方米的作业面上,到处都布满了紧张作业的工人。项目经理陈成波向记者介绍说,春节过后,内装工人每天都在260人左右,外部环境整修工作每天都在130人左右。为了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期和质量,指挥部向他们提出了4月5日和9月两大时间节点,也就是在4月5日前,“三区一园”,即办公区、库区、展区、博物馆外园要交工布展;9月份具备开馆条件。针对时间节点,相关方面认真制定了月规划、周安排、日检点的工作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工期任务。

  在一间简陋的库房兼会议室内,伴随着时断时续的作业声,我市的文博专家们正在对一个小型设计方案热烈地论证着。80多岁的资深专家、原丁村博物馆馆长陶富海先生动情地说:“博物馆作为永久性工程、地标性建筑,所有细节都必须精雕细磨,要经得起历史检验,马虎不得。”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工,陈展设计方案已经由省博物院、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等多个部门专家学者参与的12轮评审论证,展览主题已确定为“表里山河”,分为“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大板块。

  “远古足迹”展示了临汾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重点突出“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早中国”体现了以“陶寺遗址”为主的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史实。“晋霸春秋”反映了晋国波澜壮阔的霸主雄风。“千秋平阳”勾画了临汾自秦汉至清代文明之进程。“青史铁鉴”全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粉墨登场”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平水流芳”彰显平阳金元木版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明清平阳木版年画的特色文化。“般若之光”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介绍,在大型生态公园内打造建设博物馆,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博物馆的展陈将以“藏展结合”“开放融通”为展陈工作主要设计理念,配套设计了高科技、智慧化运行平台,力求打造一个符合现代人博物馆文化享受习惯的优良环境,并采用了许多现代科技展示技术,力求达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最佳效果。临汾博物馆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岳普煜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多次率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朝旗,副市长闫建国多次对施工细节、布展策划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工程正按照时间进度,有序推进陈展设计、智慧化设计,办公区域装修,讲解员、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库房柜架安装,涉展文物调拨、入库,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外部景观工程工作,4月中旬将开通市博物馆门户网站,向广大市民广泛征求博物馆陈展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全民共建”“我心中的镇馆之宝”等活动。2018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临汾召开之际,市博物馆将靓丽登场,给全市人民及来我市的海内外游客赠送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大餐。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