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郑晓军 田青松) 近年来,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创新为引领,坚持人人创新、全员创客,通过搭建全员创客到创客小组、再到创客公司的层层递进架构,激发员工双创热情和创造力,着力打造众创空间专业化、精细化升级版,形成了“人人创新、全员创客”的华翔模式。
该公司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涵盖工程机械零部件、白色家电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泵阀管件、高铁件等多个领域,精密铸件及零部件加工能力位于全国前列。现在全世界每生产4台冰箱、空调,就有3台中国造,其中一台压缩机零部件来自华翔。10月9日,华翔集团荣获了国家工信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
近年来,该公司围绕产品的创新、改造、升级,开展“QC”(质量成本)活动,鼓励全员自主创新,促使员工从身边小问题改起,培训员工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能力,员工参加“QC”小组,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都是创客,个个都入团队”的全员“双创”氛围。员工变身为创客,从命令执行者转变为创新创业者,从打工仔变成合伙人,成为自己的CEO,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5年至今,华翔创客累计提出2万余条创新、改善和流程优化建议,其中7000余条被纳入公司层面重点推进,累计实现降成本、增收益5000万元。
2015年华翔成立集团创客平台,推行“由员工而工匠,由工匠而创客,由创客而股东”的演进机制,促进优秀创客团队成立产品公司。通过搭建创客平台,孵化专业团队,将创客团队公司化,实现由项目导向转向公司导向的层层递进,让每一位有能力的员工都有机会当总经理、当股东。目前,华翔已有69名员工成为创业团队的股东,华翔创客团队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项,申报发明专利10项,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所有科技成果均实现100%产业化,共推出7种高新技术产品。
2016年华翔集团员工张宇飞在拜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董选普教授时得知,该校的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研究3D打印,理论积淀很丰厚,但如何让3D打印走出实验室,服务生产一线,形成工业附加值,校方急需找到一个契合点。他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市场前景,于是向公司提出了这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创业项目,并获得了公司资源支持,组建了自己的创客团队。目前,华翔“双创”平台已建立了工业机器人项目、航空项目、军工项目以及新材料项目等多个创客团队,着手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以及市场等资源要素的整合,初步构建形成了华翔精密铸件、机加工件乃至3D打印在多产业领域渗透的发展格局。
华翔集团为鼓励员工不断改善和创新,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按照贡献10%分享收益,并将这项红利融入月度奖金、年终绩效、股权激励等收益分配中,每一项创新都同每个人利益紧紧挂钩。同时,推行失败兜底原则,建立容忍失败机制,解决了创客后顾之忧,形成创客敢于创业、敢于试错的创新氛围。
在双创活动中,该公司厚植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融合到“QC”管理、精益管理、职业素养中去,构建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依托华翔奋进学校,培训传承卓越工匠文化。2016年至今,经中国铸造协会评定、工信部认定的 “奉献铸造行业50年、40年、30年工作者”共52人。同时,华翔集团将每年5月定为“华翔工匠月”,累计评定了华翔工匠400多人,年轻工匠占30%以上。
以老带新,师徒传承。华翔与太原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培训、研讨、现场模拟和实践体验等方法,“手把手”“一对一”的开展言传身教和技艺传授,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铸造技术相结合,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华翔工匠。64岁的华翔大工匠陈六海,是山西最好的木匠之一。研究了几十年木模制作的他,用其精湛的技艺完成了一次次的模具制作。陈六海的格言是:模具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否则就是废品。他做出的模具比机器做得还要精准。在华翔工作20年他培养的三代徒弟,如今都成为了生产一线的核心技术骨干,为华翔留下了一段师徒传承的佳话。
今年8月,华翔集团以铸造行业大调整为契机,创造性地建立了国内首个铸造行业产业联盟——“华翔创盟”,先后派出十几支创客团队,与各加盟企业建立了“从管理输出、产品制造、技术支持、品质保证、售后服务”的无缝对接,使得一批技术薄弱、管理水平低的铸造企业起死回生。
今年9月,华翔以“集团公司平台化”“划小核算单元”“倡导内部创业”为原则,对集团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来的三个产品公司化整为零,拆分为十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工厂,十位厂长走马上任。集团公司变成了提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创业支持服务平台,这样一来,把生产车间变成了自主经营的主体,把各个职能部门变成了问题快速解决团队,同时再通过高激励性质利润分成政策,必将进一步激发全集团的创新活力,并产生更多的创新项目,推动集团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