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中央、省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市里年初制定的“135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打造“三大亮点”,不断拓宽脱贫致富路径,创造性地推进脱贫攻坚。
“1+X”产业扶贫支撑体系初见成效。“1”是以主导产业为引领,着力解决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干鲜果、畜牧、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和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完善“到村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X”是以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元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门路,着力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目前,吉县苹果、隰县梨、永和红枣、汾西肉鸡、古县核桃、安泽中药材、浮山小米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县域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临汾技工”劳务品牌叫响省内外。我市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计划,重点选择需求集中度较高的装备制造、建筑安装、传统工匠、新兴产业、煤焦冶炼五大行业50多个工种开展培训,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每年培训10万名技工,着力培育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特色、有专长、有证书、有能力的“临汾技工”劳务品牌队伍。今年以来,已有6503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浮山厨师”“大宁技工”“蒲县柳编”等一批劳务和产品品牌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内生动力激发奖励机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发是关键。近几年,我市在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今年,市财政已拿出奖补资金4000万元。各县(市、区)采取财政拿一点、企业捐一点、社会筹一点等方式,建立内生动力激发奖励机制,设立“自强自立脱贫奖”“孝亲敬老”基金、帮扶干部奖补资金、扶贫干部精神激励奖等奖项,鼓励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增强脱贫和帮扶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