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高考

2014-06-10 20:47: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策划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4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围绕高考的话题未曾消减热度。那些年,我们都曾高考过,有紧张焦虑、辗转难眠之时,亦或信心百倍、踌躇满志之刻。不论结果如何,都是我们人生一段炫丽的风景。如今我们在各自道路上继续前行,高考已然渐行渐远,但不同年代高考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每代人对高考的认识理解也不尽相同,让我们静下心来听“过来人”诉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高考”。   策划人 李羿玫

60年代 气氛有点紧张

6月8日下午,学子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家长们在考场外心急如焚。我坐在柴建国教授的茶桌旁,与他清茗漫品,听他讲述自己高考和考研的故事。

柴建国,山西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另外,还有许多耀眼的名衔,俱令人企羡。但他自我介绍却只说: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淡淡的一句话,彰显出他的低调和谦虚。

“往事历历,如在昨天。”说起高考,柴建国来了兴致。“我参加高考是在1965年的7月,连续3天气温都在39度以上。当时正值‘四清’运动时期,考场门口有穿制服的执守。来自曲沃、侯马、翼城、浮山、绛县五县市的数百名考生齐集于偌大的曲沃中学餐厅内。酷暑难耐,戒备森严,考场内的气氛十分紧张。”考试刚开始不久,邻座一位女生的坐凳下就已湿漉漉的一片。

柴建国倒是不很紧张,因为他的语文、俄语、历史在班里从来就名列前茅。更让他自信的是,考试前一天的黄昏,几位老师在院里纳凉,他偶然听见他们在议论哪些学生能考上大学。语文老师高辛田说:柴建国要考不上,谁也考不上!”高老师的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柴建国的成绩果然不错。1965年山西师院录取新生300多人,以平均分数计,他名列第二。俄语成绩是参考分数,而他的俄语是110分(满分)。如果俄语参加平均,他很可能是第一名。

但这样的成绩,柴建国也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当时他报了4个志愿,依次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个外交官)、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师范学院。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最后录取的竟然就是山西师院!参加那年录取的师院中文系主任阎宪康告诉他:你的成绩很好,那几所学校都把档案提走,但又都退了回来。最后退到咱们学校,我看你分数这么高,才录取了你。我是冒了险的啊!你的政审很不好。”政审不好”,就是他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复杂,这在当时,是完全可以对一个考生的大学梦宣判“死刑”的。

入学后,柴建国一直情绪很低落。一次,师院老校长杜石坞和他交谈,才让他有了足够的信心:上什么大学固然很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发愤图强,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1969年柴建国大学毕业,次年被分配到太原一所煤矿中学做了9年的语文教师。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1979年,他又考取了母校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那年师院招收3名古汉语研究生,全国各地有80余人报考。但只有他一个人符合教育部规定的4条录取标准。后来降低了外语录取线,才又补录了两名。

回顾这段经历,柴建国十分感慨:我是一个曾经很努力的人,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们都可以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却很难主宰自己的命运。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际遇的。当际遇降临时,抓住它,勿放弃,你的人生也会有一些亮点的。” 记者 韩晓芳

80年代 感觉比较轻松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高考不仅有家长全程陪同,而且全社会都在为他们服务。”44岁的史建平回忆起自己当年高考的情形感慨万分。虽然已经过去了28年,但是提及当年高考时的情形,他依然记忆犹新。当年,他是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去高考。

史建平,1986年参加高考。“我高考那年,还是7月7日、8日和9日三天的考试时间,7日是个大晴天,天气特别热,母亲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专门为我煮了一个鸡蛋。”史建平回忆,吃完早饭后,父母简单交待后,他便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去考点考试。当时他的考点在临汾五中,从家到考点,十五分钟的路程。“城里的车也少,人也很少,骑自行车很方便,根本不像现在时不时就会堵车。”

“考场大门口也没有家长送考,感觉跟平常上学一样。”史建平说,当年高考考七门,总分710分,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内容:要求写树木、森林和气候的关系,字数要求好像是600字吧,当时感觉字数真不少。”

史建平说,考场设施在当时也还算不错,至少教室里还有两个电扇。“那时候考生少,我当时的考场才20个人。”

史建平就读的班级有46个学生,但只有19个人参加了高考。“高考前,有一个预考,成绩不好的一部分就不再参加高考,也有的学生参加完毕业考试就去工作了。”他解释说,那个年代,每个班最多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参加高考,一个班能达线的也就百分之十几。预考完后,原来满当当的教室就显得有点空,学生少了,老师有更多精力一对一辅导。

“我们的准考证也就是普普通通一张纸,上面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盖着大红印章,志愿是在考前填报。”史建平说,家里人对他高考很重视,每天早饭准备一个鸡蛋,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好的待遇了。前两天考完后,母亲问他考得怎么样,他开玩笑地回答“考得不好!”母亲故意说:“鸡蛋白吃了,明天不煮了。”父亲笑着说:最后一门课,不能亏待了娃。”

史建平笑着说,高考毕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最难忘的事,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前进,高考历经几次改革,他一直关注着。采访最后,他祝福考生: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发挥出色,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记者 张莹超

90年代 高考改变命运

1991年参加高考的遆波洋说:那时的高考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跟现在比起来变化很大。”

遆波洋,1972年出生于尧都区大阳镇河里庄村,就读于大阳镇高中,在大学生为“天之骄子”的年代,参加了1991年和1992年的高考,最终考入了武汉一地质类大学。

“高三的学习特别紧张,学校抓得比较紧,学生自己也比较自觉,高考前也跟往常一样,每天都学到12点以后才睡觉。”遆波洋说,那时考上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金饭碗,毕业出来还可以分配工作,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高考就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班里谈恋爱的学生很少,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学习。”

“高考前,学校在城里租了个住宿的地方,租车把我们统一拉到城里,按照考试学校远近安排住宿,同时来的还有学校食堂的大师傅,负责给学生做饭。”遆波洋说,那时跟现在的学生没法比,好多家长提前预定酒店,就近找好住宿的地方,学生考场里考,家长在校门口的太阳底下‘烤’,那时的我们根本没有家长陪同考试。”

此外,跟现在不同的还有那时的考试科目,那时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六门,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七门。

“当时的高考,学生所报考大学的学费也不相同,相比较而言,师范、农、林、牧等学校的学费比其他学校稍低。”遆波洋说,虽然每个同学的个人兴趣不同,但作为农村学生,不少同学还是会听从家长的意见,选择学费较低的学校和专业。” 记者 张春茂

00年代 曾经最美时光

“高考结束了,马上又有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就是天堂……”有关高考的段子在朋友圈里沸腾,28岁的乔艳心情也跟着此起彼伏,那段逝去的“流金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2005年6月的一天,乔艳感觉天空都变了色调,仿佛压抑到了极致,却又无法释放。“当年我的成绩并不优异,对于高考的认识,仅限于‘改变出路、改变未来’人生的转折点’一类冠冕堂皇的话,内心却是懵懵懂懂,只想着一旦失利,注定对不起爸爸妈妈。”乔艳皱紧了眉头。

临近高考的那几天,乔艳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越想加倍努力看书,越是只字片语都看不进去。看到女儿焦灼的神情,妈妈约她一同去八中看考场,并在回来的路上给她买了一条淡紫色的连衣裙,希望她能解除心理负担,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去迎接第二天的高考。

妈妈的“故作轻松”给乔艳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她迅速调整状态,愉快地走进了考场。“该来的最终还是会来的,只是没想到这样快。”乔艳调皮地说,对于我这种偏科严重的文科生而言,数学简直如同天书,瞎蒙加胡凑才勉强完成了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其他的科目倒是正常发挥。”

考完最后一门,乔艳如释重负,感觉周边突然明亮起来。“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说高考是黑色的,没有经历过就不会体会到那份难以明说的心情。”走过期待却又惧怕的日子,乔艳松开了紧握的拳头,放开了压抑的担忧,纵情放飞着自我。

回忆的味道充满甜蜜,又带着酸涩。乔艳不禁想起曾经写在同学录扉页的那段话:不必后悔走过的足迹,只要努力过,就无需在意是好,还是坏,不必彷徨明日的风景,只要坚持过,就无需害怕前景是明,还是暗。庆幸,走过高考,成就自己。” 记者 李静

10后年代 高考莫论成败

2010年后参加高考的学生,或进入大学,或投身社会,忆及曾经高考路,他们感慨万千,尘埃落定时,他们对高考有了新的认识。

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蒋伟,对高考记忆犹新:我是去年参加高考的,那时模拟考造成的心理波动,经历过的瓶颈,甚至最后出现厌倦学习的状态,可能现在的考生也经历过,其实我们把高考看得过于重要,以致一叶障目。现在我觉得高考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人生必经的一个坎儿,过了这个坎儿,前途无限宽广。”

回首高考,刚毕业的大学生杨睿说:“高考不是非得考上重点,但通过高考,会决定你四年以及多年后朋友圈里有哪些人,你想读本地大学,就会遇见一群和你一样想法的人,你努力考上重点,就会遇见一群和你一样努力的人,大学只是一个地点,同学才是影响你未来的环境。同时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今后人生的起点,大学四年是碌碌无为,还是不断充实,进入社会便会形成一道分水岭,所以大可不必以高考来论成败,以平常心对待!”

“其实,奋斗的方式有很多种,高考只是一个小阶段,考上好的高校固然值得庆贺,但进入社会的努力,以及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为之奋斗,这些都比高考重要的多。”2012年高考失利后自行创业的秦先生表示,高考的紧张总会过去,不论学历高低,大家最终还是要走进社会,用实际工作能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其实人生选择有很多,即使没有立即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通过后期努力实现人生转型。记者 李羿玫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