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材”是指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即论据。如果说论点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文章的血肉,选择了充实、丰富的材料,文章才能鲜活丰满,材料选择的优劣,就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因而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选取时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典型 所谓“典型”,是指论据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认知度”高。这样的材料,能够恰当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相反用偶然的、非本质的、非主流的等事例来说理,事例再丰富,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同学以往运用的不典型的材料有以下几类:①引用个别偶然的事;②只有自己知道的普通泛味的事;③空洞、宽泛的史料;④不中要害,非本质主流的轶事。
典型的材料并非自然天成的。生活中生动感人的故事、人物只能是原始的素材,这些素材只有经过作者典型化的处理,才能成为典型的材料。这个处理的过程,作者要从自己论点的需要出发,把那些原始的故事、人物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事例筛选出来,加以生动地描述。例如:《天才与苦难》,要选用艺术家梵高的事例。可选取梵高人生苦难的四个方面:①婚姻失败,无妻无子;②生活苦难,一生靠家人,朋友接济生活;③命运苦难,终其一生只卖出价值4法郎的一件作品;④死亡的苦难,自杀未遂,疾困而死。从而表现苦难之至,天才造就的道理。
二、真实 “真实”是论据的生命。首先,论据必须是真有其事,真有其言。其次,论据中的每一个细节,乃至每一个数字都必须准确无误不夸大也不缩小。只有论据真实、确凿,经得起推敲,才能充分证明自己观点。因此,我们在引用中外名人轶事、文史典故、寓言趣闻、现实世象及名句、格言时,应严格检查、核对,确保其科学、真实。
三、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选择的材料是新鲜、个性、深邃的,唐代开词曲先河的大诗人刘禹锡有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其实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谈何容易!然而在材料的选择上独辟蹊径,精心选择与当前社会,生活现实密切相关,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材料,往往能够使文章牢牢吸引读者的目光。同时力求避免反复运用那些已被说滥的,老掉牙的旧材料、老面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时要“左右逢源”,平时就要有丰富且明晰的活源积累,为此同学们就应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运用好身边的活素材。平时多阅读报纸杂志,多积累影视形象,从中收集积累一些典型而新鲜的材料。(翼城中学陈忠良)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