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暑期生活最为丰富,各种兴趣班、特长班遍地开花,英语、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武术应有尽有,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培训班,让家长颇费思量,无奈、盲从、攀比,家长的心态很复杂。“如今,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质量高了,可是,如何教育下一代,却让人感觉无所适从。”一位母亲的话很有代表性。
家住临钢的宋女士,为7岁的儿子选择了硬笔书法班,学期20天,每天两个小时,培训费400元。“孩子好动,性子急,练书法对性情的培养有益处。写字能锻炼手部肌肉,还能开发右脑。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将来孩子能写一手赏心悦目的好字,也是本事啊,没准还能成为书法家呢。”宋女士说。她还把孩子写的十几页生字拿给记者看,“虽然是歪歪扭扭的,但是,进步挺大的,能写到这个程度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家住建设路的畅女士有一个11岁的女儿,提起放暑假她就发起愁了,不知道该如何安顿孩子。“我和丈夫都在机关单位上班,孩子放假了,没人看管,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总不放心,看电视、上网都会损害孩子的视力,好赖让她上个辅导班吧,我们操心就少了,而且孩子在那里有小伙伴儿,不会感觉孤单寂寞。”但是,她对一些家长让孩子上两个甚至更多辅导班持反对态度。“暑假不应该把孩子弄得太疲惫,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让孩子有被迫学习的感觉。我看到许多小孩背着大琴盒、大画夹,不是感到欣慰,而是有些沉重,有多少真正是为了陶冶性情?功利色彩很明显。”
调查中记者发现,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大部分都是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驱使下作出的选择,甚至,送孩子上辅导班还有暗中较劲的倾向。一位教育专家分析说,培训市场如火如荼并非坏事,这种风气之下,家长很难做到“我自岿然不动”,但一定不要盲目跟风,家长在为孩子作选择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教育规律,切莫让各种培训给孩子的心灵套上枷锁。
中学生:主旋律”下的放松
许多家长和教育人士都认为,如今,高考压力“下移”了,初中阶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到高考压力隐隐袭来,一部分孩子也逐渐进入“叛逆期”。许多学生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在放松、调整自己。
我市某初中二年级学生魏舒芬(化名),和父母已经“冷战”了三个月,不管父母说什么,好赖不予理睬。前些天,父亲让她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夏令营心智成长训练营,在北京训练的七天时间,让她变化了许多。采访中,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那段难忘的经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名叫盲人方阵的游戏,每组8人,眼睛是蒙着的,用一根绳子拼出一个正方体,这需要很默契的配合。我们失败了好几次,最终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正方体给撑起来。还有一个益智类游戏,仍然是8人一组,铺一张和人民日报一样大小的报纸在地上,看哪个组能够同时8人站在报纸上且面积最小。大家都在想尽办法挑战小面积,最后,8个人竟然能站在16分之一大小的报纸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个游戏不仅要开动脑筋,而且需要牺牲精神。为了少占面积,男生就得把女生扛起来,有的人脚要被踩上。总之,需要同伴之间默契的配合,更需要有服从大局、牺牲自我的精神。”从夏令营回来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团结互助,懂得拼搏奉献,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友谊了。”她很感慨地说。在夏令营里伙伴们彼此都留下了QQ号,魏舒芬把许多精彩的照片放到了QQ空间里,并精心制作成幻灯片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伴着音乐,她又沉浸在了那些难忘的日子。
北京大学青少年成长训练营临汾站的负责人丁彦平说:“夏令营里没有任何枯燥的说教,没有任何的惩罚和斥责,课程设计都是激发大家主动去完成,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灵光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纯洁可爱的,内心都积聚着爱和能量,一旦找到正确的方法打开孩子的心智,引领他们的人生,那么他的人生将从此变得令家长和教育者惊奇和欣喜。”
家住五一西路的王女士,专门安排孩子回老家蒲县住半个月,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体验山村生活。“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山野之趣,农村生活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去年,我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他对村里的猪、牛、羊都感觉很稀奇,兴奋地叫着要和动物们合影留念。没过几天,他又和村里的孩子混熟了,一块烤土豆,上树摘果子,玩得可高兴了,待了半个月,走的时候还有些依依不舍呢。这件事情对我触动挺大,我决定每年暑假都带孩子在村里生活一段时间。”在带孩子体验另一种生活,王女士并没有放松对孩子的管束,每天要求孩子必须静心做两个小时的暑假作业。
大学生:不做“等闲”之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天之骄子这个美丽的光环逐渐从大学生头上淡去,“大学是小社会,社会是好大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学生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与社会多进行“亲密接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据山西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团委书记王志宏介绍,今年暑假,师大组织了“烛光计划”义务支教、社区服务、学生骨干素质拓展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情,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支教活动一直是山西师范大学的传统项目和优势所在,今年,学校集中组织了“烛光计划”义务支教活动,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分赴吉县、永和等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重点针对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组织家教服务队,为孩子们送去知识与快乐。
据教师教育学院大二学生原胜介绍,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共有40多名师生参加,每个人的感受都非常深。“素质拓展营里设置的 高空抓杆、过断桥、沼泽、孤岛逃生、攀岩等项目,对队员们的决策力、执行力要求极高,整个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培养大家团结一致、分工协作、灵活应变的团队意识,进而激发个人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
原胜还与另外4名心理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进入临汾煤炭运销公司,帮助公司整理文件资料,制作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幻灯片,尽情发挥所学专长,不仅锻炼了能力,还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告诉记者,暑假不回家的学生非常多,一些学生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但是,人也不会闲着,有的当家教、有的在餐厅打工、有的在夜市上摆地摊儿,还有的为考研挑灯夜读。“我们决不做‘等闲’之辈,就是不‘等待’,不‘清闲’,只要动起来,生活就充满了韵律,就能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如何过好暑假,人们的选择是多样的。但有一点应该是一致的:有计划、有目标地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不虚度光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记者 陈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教育部:“被就业”只是极个别现象
下一篇: 宽容学术不端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