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人说他是吹牛,因为历届村干部都承诺过建校,可以说上王村建校已是三起三落了,况且该村内无企业、外无援助,100多万元资金哪里来?尽管议论纷纷,但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还是吃了定心丸。因为柴兴江的父亲曾是当地有影响的早期革命者,对上王村过去的辉煌作出过较大的贡献。今年52岁的柴兴江从小受父亲熏陶,先后干过电工、村长、副书记等职达15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许多老干部、党员把他推到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就是把建校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面对种种困难和千头万绪,在召开村支委、群众代表大会之后,柴兴江首先召开了家庭会议,在人气和党性之间,全家人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拧成了一股劲。为了集资,儿子柴军军不得不狠心将小车卖掉支援父亲建校;妻子薛红玲也在娘家积极奔走,借来了亲戚售化肥的巨款;柴兴江四处筹资,县教育局给了二十万,他又凭威望和信誉向私人借了一部分。他的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之举,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表现在行动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兴学建校之风吹到了全村每个人的心坎上。村委干部刘冬生等人,在施工现场竟没有脱岗一天,随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监督工程质量;郭堡村包工头孙东生也冲着他的人气来了,帮忙干起了工程;东孔村的农民企业家孔繁荣也表示,要赞助学校建设……
学校主体工程刚结束就开始装潢。一道淡黄色的围墙建起来了,面积达8亩地的操场硬化得平平整整,同时,校门外的小广场上也点缀着绿色的灌木。以前那个荒凉破败的小学不见了,一所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小学成为全村最好的建筑。
11月28日,上王村小学教学楼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剪彩仪式,广大村民欢声笑语,不时赞扬着柴兴江的勇气和胆识,这正是他承诺如山的兑现。其实,除了教学楼,柴兴江还做了许多事,他出钱给村里安了路灯,村民浇地每亩地的费用也减少了10元,等等。
柴兴江表示,明年村里还要建设图书馆、党员文化室,同时发展一批年轻、有知识、有开拓精神的积极分子入党,然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村民谋求更大的发展。(张天鸣 纪华武)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大学生“村官”情注“中华魂”
下一篇: 翼城县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