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牵手

2011-06-09 10:0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阳春时光,草长莺飞,在美好的季节里,我有幸赴太原学习,有幸与四位名师面对面,目睹他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育,真是一大幸事。
吉春亚老师的课那么扎实,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发展、提升。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是那么巧妙自然,犹如把一条条小鱼引向广阔的大海。吉老师的报告“语文教什么与怎么教”让我进一步认清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应该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养。在课堂上应该清清楚楚地教、扎扎实实地教、富有情趣地教;应该从学生怎样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也更加明确以后课堂的努力方向:研究教材再细致一些、把握重点再准确一些、目标定得再明确具体一些、方法引领再实际一些、教学语言再精炼有趣一些、对待学生再耐心一些……
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教学让我耳目一新,仿佛回到了唐朝,亲眼目睹诗仙李白的吟唱,原来我们的古诗吟出来是这样的美妙,体会到的情感是那样地丰富,如果我们这样带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一读、吟一吟、唱一唱,而不是枯燥地搞词句的理解与分析,那我们的古诗教学该有多么美妙,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期待着我们的古诗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窦桂梅老师的《我的爸爸叫焦尼》贯穿着这样一个主线“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窦老师引领着学生读啊、悟啊,一方面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体会着文章的表达特点。孩子们感受到了人间的亲情是何等珍贵、感受到原来习作也可以简单不加修饰地表达。课堂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着,在孩子们的心田慢慢滑过,他们会永远记得这节课的!我也会永远记得这节课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他们引向人生的大舞台,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表达。
七十多岁的贾志敏老师不顾身体劳累,来给我们传经送宝。他的作文课使我受益匪浅。我作为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始终是跟学生一样怕上作文课。学生写不出好的习作,我是干着急啊,却没有想着如何诱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贾老师在课上先出示了三篇微型小说,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写作的技巧,然后让学生改写第三篇微型小说《烛心》。学生当堂完成习作,接着贾老师当场点评,先从学生自定的众多题目进行评选,找出十二个较好的题目,写在黑板上,意在让学生重视文题的制定;再对几个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学生读,老师听出问题及时纠正,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有时是补充缺漏,有时是删除累赘……虽做法普通而又原始,却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贾老师的报告中,我知道了作文教学要 做好四件事:培养兴趣、教给知识、养成习惯、提高素养。
在学习中我记得最清、对我触动最大的几句话是“中国人写不好汉字丢脸哪”、“阅读是作文的父亲”、“有学生思想、生活、语言的作文是好作文”。虽是极其简单朴素的话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想想自己班上的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认真书写、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写出来的作文文不从字不顺,空洞干涩,虽看着揪心,虽想极力转变,却终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造成我思想的浮躁、精神的倦怠,甚至丧失了前进的信心,不止一次想到:不能再做“误人子弟”的庸师,不如辞职。这次,我看到73岁的贾老师依然精神矍铄,依然热衷教育事业,依然在不断地学习探究,我不禁羞愧不已,自己这么年轻,怎能因一时的不顺利而放弃呢?我又鼓起了前进的风帆,我会时刻记住贾老师的。
专家们的一席教导犹如春风拂面,让我感到阵阵的暖意,在这个播种的季节里,他们在我的心里也播下了一颗种子:潜心学习,用心教好祖国的语言——母语!(贺红梅)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