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孩子都姓党

2011-08-11 17:1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们的采访车在襄汾县宽阔的丁村路上拐了一个弯,拐向了新城镇解村村北的田野,车窗两边呈现出土黄色的土峦,车停下来的时候,眼前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三樱椒,在70岁的老向导陈玉广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田间小路向前走,路两边种满了一小片一小片的茄子、豆角、丝瓜、芹菜……远处传来了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声音,正在纳闷间,陈玉广告诉我们,襄汾县双扶基地敬老院到了。说的是敬老院,其实现在养的都是孩子,而且都是被遗弃、有残疾的孩子。院长叫史学谦,工作人员就是他和老伴。

这里的孩子都姓党

乍一眼看上去,我们以为这是一个幼儿园,有7个孩子正扎堆坐在院子里晒太阳,3个孩子在学步车里,两个孩子在木头车里,还有两个孩子在地上玩,史学谦的老伴王碧粉说:“咱们这里一共有9个孩子,年龄从未满月到8岁,这外头的是7个,屋子里还有两个没过满月的呢,怕着风,不敢抱出来。这些孩子都姓党,党襄博、党襄陈、党襄六、党襄七、党襄南、党襄冠、党襄北……”看见院子里来了人,孩子们都用稚气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只有9个月大的党襄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并且越哭声音越大,史学谦对我们解释说:“北北前段时间刚补了豁豁(唇腭裂),受了点疼,所以看见生人就是这个样子。”说话间,他的老伴已经把党襄北从学步车里抱了出来,抱在怀里边哄边说:“我们的北北呀,人长得漂亮,个性也强着呢。”在王碧粉的怀里,9个月大的党襄北破涕为笑,孩子的笑容挺灿烂,只是嘴角有一点瑕疵。王碧粉心疼地说:“这孩子是从北里村拣来的,所以取名叫党襄北,除了一个豁豁的毛病外,精(聪明)得精(聪明)着呢,长大了肯定是一个能干的姑娘,唉……养的养的就亲了,能不亲吗?孩子抱来的时候还带着脐带呢,脐带上的血还没有干呢……”她一边把党襄北放回学步车里一边给我们介绍其他6个孩子。9个月的党襄博,世博会最火的时候抱来的,孩子缺两个中指;4岁多的党襄陈,从陈庄拣来的,孩子患有脑瘫;8岁大的党襄六,孩子不但右脚掌外翻,脑子也有些毛病;还有2岁的党襄七,孩子是从“七一”渠抱来的,患有(唇腭裂);6岁的党襄南,是从南贾乡拣来的,孩子的智力有些问题;在这几个孩子中,只有党襄冠不知道年龄,因为孩子患有侏儒症,家长养了一段时间后察觉有毛病才遗弃的。说到这里,她怜惜地抚摸了一下党襄冠的脸蛋,孩子坐在一个木头车里,头很大,眼睛很大,身子却很小。在她的抚摸下,一直没有表情的孩子露出了一丝笑容。史学谦对我们说:“这些孩子都有户口,县民政局每个月给每个孩子发400元的生活费,县财政每年给每个孩子补贴1500元,孩子住院看病都给报销,逢年过节的时候,民政局的领导还给孩子送米送面……”王碧粉心疼地说:“不知道那些遗弃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孩子是有些毛病,可孩子也是条命呀。这些会走路的孩子,白天我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从来不乱跑,不信,你领领看。就算是我们的党襄六,别看他脑子有点木,你也领不走。”我们拭着拉起党襄六的手,说了一句“玩走”,就沿着那条来时的田间小路向外头走去。党襄六一直往前走着,忽然,他的眼睛四处看了看,喉咙里就发出哽咽声,然后就站住不动了。我们往前拉他,党襄六就一屁股坐在地下,之后爬起来就往回跑,跑到史学谦老两口面前,破涕为笑了。老两口把孩子揽在怀里,欣慰地笑了,或许是受了他们的感染吧,其余几个孩子也笑了起来,笑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三樱椒地里回荡着。

这里的孩子也是宝

今天天气有些热,史学谦和老伴商议好给孩子们吃些西瓜降暑,老伴怕孩子们吃了不好的瓜拉肚子,特意大早跑到丁村路上买回刚拉来的大宁西瓜,几个大点的孩子一人捧一块西瓜在吃,小点的,王碧粉掰一点让孩子咂味。
趁孩子们吃西瓜的空当,史学谦给我们介绍起襄汾县双扶基地敬老院,1987年由县民政局成立,位于新城镇解村村北的田野上,刚开始常年供养着农村几位无子女照顾的老人(也就是当时农村的“五保户”)。到1992年,由于县民政局或县公安局收了不负责任的父母遗弃的生有残疾的婴幼儿无处放,也只好寄养在这里。这样,双扶基地敬老院不仅敬养老人了,也收养起患有残疾的孩子。1993年,这里的管护人员感到负担太重,孩子不好管理便辞了职,收养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无娘的孩子”。就在县民政局负责人头疼的时候,在民政局刚担任会计不久的史学谦便主动请缨,当了这儿名副其实的“男保姆”。
担任“男保姆”后,为了照顾好孩子,史学谦把老伴王碧粉也拉来了。每天早晨5点多,老两口就起床了,给孩子们穿衣服,洗脸洗手、换尿不湿。然后就是喂孩子们吃早饭。到了9点钟的时候,还得给孩子们加点餐。午饭过后,要安排孩子们午睡,孩子们睡醒后还得让吃点东西,之后,带到院子里活动活动就得准备晚饭了。晚饭后,得给孩子们洗洗涮涮,9点钟,必须让孩子们睡觉。
就这样,老两口就像陀螺一样整天旋转在这9个孩子们中间,无暇顾及自己的外孙们。
老两口刚接手的时候,孩子们的房内的臭味、尿臊味令人感到恶心、闭气,为了改变它,老两口可下了不少工夫,他们把房间彻底打扫了一边,又拆洗了所有的衣物和被褥,还洒点去味的东西,才消除了房间内的臭味和尿臊味。洗洗涮涮的活一般都是王碧粉干,心细的她还经常趁太阳好的时候,把这些尿布、尿褥拿到太阳地里晒晒,让紫外线杀杀毒。

这里的孩子有未来

17年来,双扶基地敬老院先后收留遗弃孩子20多个。因收养的孩子多为脑瘫、或发育不健全,其生命力一般较低。至今,除因病夭折和几个发育较健康的先后被无子女户领养走外,目前仍有大大小小9个孩子。
除了照护好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外,史学谦想得最多的是孩子们的未来,他说,这里再好,也不是长久之计,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们送到家户里去,过正常人家的日子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曾经收留过一个未过满月的腭裂女婴,圆圆的脸庞、明亮的大眼、四肢健康,就是嘴上有个豁豁,自然让人吝惜。在这个孩子两岁大的时候,他带上到榆次先做了唇裂修复。在医院里,他既当家长又当护工,孩子饿了,他要一勺一勺地哄着喂她吃,医生来了,他还得配合医生为孩子治疗。白天还好说,一到晚上,孩子难受的睡不着,他常是眼里噙着泪水,嘴里轻轻念叨着:“宝贝,过两天就好了,咱不哭。”甚至得抱上在院里走来回。孩子睡着了,他抽空还得给家里打电话,问询家中其他孩子的情况。手术拆线后,孩子的嘴不豁了,也好看多了。医生说,对于这样严重的腭裂,一次手术不行。要等再大一些时,再进行植骨弥合处理。”后来,史学谦在最佳时机带着做了植骨弥合手术,孩子康复后,很快就被善良人家领养走了。孩子走的当晚,他和老伴一夜都没睡好觉,唠叨说,孩子会越变越漂亮,也会找个好婆家,过和别的孩子一样的人生。
收养的一个男孩,五官端正,就是右脚掌外翻,不能行走。为了让这孩子将来能行走,史学谦又是几次抱上到榆次某医院做正位手术。一个月前,这孩子已开始练习走路了。史学谦和王碧粉祈祷孩子康复后能有好人家领养,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了帮助孩子们,史学谦不放过任何机会。
每天给孩子发饼干时,他都要耐心地教孩子们学说话。他说:“这些没娘的娃,你不教他学说话,错过年龄,就更难学了。”发到党襄博的时候,他总要这样说:“党襄博呀党襄博,你把爷爷心疼死了。”他习惯地蹲在党襄博的婴儿车前拉住孩子的小手,他说,这孩子不仅长得清秀、而且聪明可乖巧,一逗就笑,小脑瓜灵活着呢,可惜缺两个中指。他咨询了许多医生,都说没啥治疗希望。前段时间,史学谦去县民政局开会,民政局的负责人告诉他说,这些孩子的户口已经转到了市福利院,市福利院正在联系家庭托养。他回来后又和老伴高兴的一夜没睡好觉,他对老伴说,很快就有不嫌弃孩子的好心人,收留孩子进家庭,让孩子念书,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