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尧王祭天圣地、汉相霍光故里和唐朝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被誉为“龙角仙都”;传统民间文化剪纸、木偶、鼓乐极负盛名,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近年来,浮山县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将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响亮地提了出来,使“文化产业化”成为“五化”战略之一。他们出台优惠政策,采取政府搭台造势、能人登台传承的办法,充分吸纳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引进、消化、吸收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营销理念,对全县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相继组建了剪纸、木偶、鼓乐等专业协会,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使全县文化产业得到了快步发展。
浮山县曾于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为了振兴这一文化遗产,他们建起了以东方艺术博览馆为中心的商业性民间剪纸展馆,并通过郑洪峨、乔金禄、李天等剪纸“大师”的带动,让更多人加入剪纸队伍;木偶曾在全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上获金奖,先后参加香港回归、新加坡文艺展、奥运会等重要活动的表演;鼓乐曾连续两届荣获上海“东方杯”全国鼓艺大赛金奖和组织奖;“厨师之乡”的餐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为更好地推进浮山传统文化精髓,该县先后将架子鼓、剪纸、木偶等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保护文化遗产,建成了“中国剪纸之乡”主题广场,举办了“人文奥运中国行”中国中部剪纸艺术大赛。并以此为重点,以特色民间文化为基础,积极引导发展重点产业项目,努力把浮山文化产业做大做精,使之成为群众的又一重要致富途径。
浮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提出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即一策为出台优扶政策;一业为剪纸营销产业;一品为锣鼓精品;一节为饮食文化旅游节;一剧为浮山蒲剧。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支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支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该县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的群众达3000余人,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将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予以扶持,加快打造综合性尧文化旅游景点,从而延伸尧文化旅游链条,形成与临汾对接的旅游线路。在原有的尧王像、承天门等景点的基础上,实施了尧山森林公园景区建设。以太皇峪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依托开发的绿色休闲旅游,以八路军总部旧址与寨圪塔乡供销社的“扁担精神”为载体的红色旅游,也成了该县亮出的耀眼“名片”。太皇峪生态旅游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号称“临汾盆地的天然氧吧”,现存的岳南办事处、八路军印刷厂、八路军太岳中学等许多革命遗址得到修复。该县的古民居和道教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学术价值极高,立足龙山文化遗址、天圣宫古遗址、东陈古院落等,不断创新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迹的开发、重建和修复,同时充分发挥唐尧文化、民间文化、餐饮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逐步建设具有浓郁浮山特色的文化旅游带。
建设完善文化配套设施是浮山县一直继续的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县先后完成了8个乡(镇)文化站的主体建设,为9个乡(镇)文化站配齐了工作岗位,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民书屋”50个、体育健身场地65个,年内将实现文化活动室、健身场所全覆盖。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该县还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集聚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文物库和万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文化阵地,实现了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明年将投入使用。全县已建立老体协、门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夕阳红健身站、东鲁村健身站等体育协会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发展到30余人,共组织举办健身舞、太极拳、交谊舞、腰鼓、扇子舞、秧歌表演等全民健身活动60余次。
未来五年,浮山县将以特色文化形成品牌发展壮大,使文化基础服务更加完善,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全县战略支撑产业。(记者 杨萍 许丽)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为师生建设幸福家园
下一篇: 宿青平新著《笑改变世界》销售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