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山城,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明代佛教小西天、“金梨之乡”等孕育出旅游观光等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根雕、旋木、山核桃等手工艺品已走向全国。而今的隰县,可谓是历史文化异彩纷呈,现代文化喷薄而出。
近几年,隰县把实施“五个一工程”作为新时期宣传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抓手,科学确立了“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工程。
“一策”,即隰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业”,即民间工艺品加工、艺术创意和设计(根雕、山核桃工艺品、旋木工艺品、手工艺术鞋垫、剪纸等);“一品”,即隰州响铃高跷;“一节”,即隰州金秋梨果节;“一剧”,即电影《血染的天平》。
该县依靠本地丰富的野生核桃、山桃等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把根雕、山核桃工艺品培育成为民间手工艺品中的拳头产品,带动了全县旋木、手工鞋垫、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发展;以小西天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随着小西天景区改扩建、晋西革命纪念馆的开馆,以及周边自然风景的开发,发展后劲十足。
隰州响铃高跷是该县民间娱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源于唐代,沿袭至今,不断出新,以高、新、奇、险、难、特的表演动作,丰富的人物造型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受人们喜爱。为将其打造成文化精品,该县聘请专业人才策划打造,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表演队伍,经常参加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节庆和重大活动表演,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5年,隰县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成立,集民间手工艺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主要有根雕、山核桃、木雕、山桃核工艺品、石子字画、五谷字画、旋木工艺品等,发展势头很好,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博览会奖项。
2009年,隰县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全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局台分离,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组建任务全面完成,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完成,新的演艺团体已经组建。特别是严格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一同推进,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管理缺位等问题,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
2010年秋季,该县举办了金秋梨果节,邀请了200百多名外地果商来隰观摩果园、品尝果品、洽谈订货,有效地宣传了隰县,推介了隰县的果品。
今年春季,隰县首届梨花节开幕,为隰县梨果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首届梨花节以梨花为媒,以文化为内涵,以系列活动为载体,整合隰县旅游资源,打造清纯秀美的梨园风光,全方位、多元化宣传和展示隰县梨果产业和旅游资源,塑造了梨果之乡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的投资环境。近几年,该县先后出台多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新的文件。一方面,积极协调工商、财政、国土、税务、规划等部门,对文化企业在注册登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另一方面,制定颁布一系列优惠措施,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推销文化产品,引进资金项目;其次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隰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经济转型相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搭起更为广阔的舞台。
乘风破浪勇往前,扬帆起航正当时。异军突起的文化产业犹如一艘乘风扬帆起航的巨轮,沐浴着体制改革的强大东风,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正为隰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不断积蓄后劲,谱写着一篇篇华彩乐章。(记者 姚建)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课改”势在必行 各校百家争鸣
下一篇: 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向山西师大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