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在侯马市火车站附近,记者欲乘出租车前往该市侯纺家属区,但一声有趣且爽朗的吆喝声,让记者停下了脚步。姑娘,坐我的车吧。我的车坐起来不仅舒适、稳当,还很便宜。国家不是提倡环保吗?你坐我的车,可是最环保的。”人力三轮车夫的“自卖自夸”让记者动了心。在行驶途中,通过与车夫的聊天记者了解到,原来在他们灿烂的笑容背后,隐藏着许多艰辛。
今年59岁的常师傅是侯马市西侯马村人,常年蹬人力三轮车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苍老。他是从2005年开始从事该行业至今。
“那时,在侯马的大街上,人力三轮车随处可见。有时,一天就能赚个百八十元钱。我记得当时在配件厂上班的老张,有时都旷工去蹬三轮呢。”常师傅告诉记者,在2003年,由于他所在的化工厂效益不好,失业了。家中上学的孩子和生病老母亲都需要用钱,这样他不得不找一份薪酬高的工作。“当时经济都不景气,而且我年龄大、学历低,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005年,他听说蹬人力三轮车一天能赚100多元钱,于是购置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由于侯马交通便利,批发市场较多,这也为人力三轮车带来了生意。当时没有公交车,出租车又较少,人们还是喜欢坐人力三轮车购物。“从2005年到2008年,3年的时间里,我平均的日收入都在100元左右。”好景不长,随着公交车行业的发展,出租车也日益增多,人力三轮车逐渐走向没落。生意好时,一天能赚个30元、50元的。生意不好时,一天就3元、5元,有时甚至“剃光头”。当记者问到行业如此不景气,为何不放弃,常师傅百感交集。
“曾经,人力三轮车赚钱,我放弃了在工厂看大门的工作。如今,我年纪更大了,想再找一份工作太难了。现在孩子也有了工作,家里几乎没什么负担,这也是我坚持蹬下去的理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三轮车还会有明天吗?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侯马市客运办,见到了客运办主任姚焕坤。姚主任很肯定地告诉记者,人力三轮车不仅会有明天,而且还会更好。姚主任说,在1996年,侯马市三轮车行业最多时达到了900余辆,而那时三轮车市场非常混乱。客运办为保证旅客、市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进行了整顿和管理。在2003年时,同一款式且带有车牌号,由客运办统一管理、发放的300余辆人力三轮车正式投入市场。但随着公交车行业的发展、出租车、电动车日益增多、市场的搬迁给人力三轮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人力三轮车也从最多时的321辆,到现在市场上还不足50余辆。人力三轮车是为了解决部分失业人群就业的途径之一,所以,客运办是不会让人力三轮车没有明天的。最近通过在不同的地市的考察,客运办初步商量的办法是将人力三轮车变成观光旅游车。虽然侯马的旅游景点区相对分散、偏远,考虑到车夫的难处,于是决定重新购置一批两轴承的人力三轮车,这样让车夫们在骑车时会更省力。
记者 李梦瑶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