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特殊孩子的梦想

2012-10-25 08:5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自2000年8月刘俊丽踏入特教的第一天起,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的真谛。十余年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可就是这样的工作,她坚持了11年,包括婚假、产假在内的请假时间超不过5个月。她的孩子出生在国庆节假期,第二年刚过完春节就接到了校长的电话,话语中有商量、有希望、也有无奈:“俊丽,咱们学校的情况你也知道,专业老师不好找,你看开学后能不能提前上班?”她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说:“能。”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爬,当她把刚4个月的宝贝塞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准备迎着刺骨的寒风上班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多么难,然而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为了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这样的困难她克服了。她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位阿姨,早上上班时把孩子放在阿姨家里,课间操的时候去喂孩子,放学后把孩子接回家。记得有一次孩子饿得哭了一路,她回到家把鸡蛋蒸上后才抱起孩子。看鸡蛋时,饥饿的孩子把手伸向了蒸鸡蛋的锅,紧跟着“哇”的一声,小手迅速缩回来了,瞬间就烫了一个比黄豆还大的泡。


学生先天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如何针对这些孩子实施教学,加强教育,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这不是一句话能解决问题的。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比任务艰巨得多。残障孩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一个“怕”字。要让他们去掉这个字,一是要亲近学生,鼓起他们的学习信心;二是要设定教学任务,想尽各种教学办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她以为每一位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为理念,打破常规,在“特”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创特色,实实在在地把“赏识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贯穿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那年,学校要参加临汾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文艺汇演,她把不满周岁的孩子托付给母亲,每天早出晚归,甚至睡觉前还得加班加点,她需先对着录音带十几遍、几十遍地听,翻来覆去地琢磨,她要精确地掌握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每一个节拍应如何表现、队形应如何变换,要研究出每一个学生应该站的位置、应该做的动作和应该流露的表情,把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和舞台上的每一个舞蹈场面全部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指导和训练学生更是难上加难,这些根本不知道舞蹈是什么的孩子,要训练他们跳出优美的舞姿来,谈何容易!
她带着这群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聋哑孩子登上了舞台,强烈的灯光、肃穆的氛围,把孩子们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该他们出场了,孩子们列好队伍,突然大幕一拉,就在这一瞬间,黄荣突然从列队中跑了出来,哭闹着怎么也不出场了。她的血一下子涌上脑门,这可咋办?这不是要砸锅么!她赶快俯下身子拉住黄荣的手,一遍一遍地哄着,此刻黄荣满眼流着眼泪,瞪着一双满含企盼的眼睛,抖动着嘴唇,比划着说:“老师,我害怕!”她伸出双手,将黄荣揽在自己怀中,用坚定的眼神看着她,说:“不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演好!”她的坚定给了孩子勇气。演出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着,她站在前台的一侧用手势指挥着孩子们的动作。演出一结束,台下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从前台跑到后台的孩子们,一下子将她围了起来,她再次伸出双手,热泪盈眶地将 孩子们一个个地抱了起来!



在2002年5月,学校派她去省城太原参加特奥教练员培训,这意味着学校将体育教学和培养特奥运动员的重任压在了她的肩上。培训回来她立即投入到训练中,带领张璐、张园和刘一平3名智障儿童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前,她要和孩子们一起做热身运动,弯腰、扩胸、压腿、蛙跳,每样都要连续做几十下,而且每次她要先示范,然后再领着孩子们一起做。热身之后是耐力训练,她要领着他们绕着跑道跑,由慢跑到加速,400米跑道,每晌都要跑10圈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她带着这3个智障孩子参加山西省第一届特奥会比赛,取得了两金三银一铜的好成绩!
最难忘的是2007年世界第12届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张璐的100米计时、1公里公路、5公里公路三项,全拿了金牌。当张璐站在领奖台上,听着雄壮的国歌奏响,看着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刘俊丽又哭了,为她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当他们从赛场归来,省政府专门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市政府专门设宴招待他们;回到家,县委大院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县领导又为他们隆重庆功,为曲沃县特教中心学校记了“集体特等功”,还为刘俊丽记了“个人特等功”。自2002年至今,她带领着学校的特殊队员参加各级特奥比赛共获得了37枚金牌、32枚银牌、16枚铜牌的好成绩。
刘俊丽的敬业奉献精神感动了社会,感动了家长,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她却十分淡定,依然把心血倾注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在平凡而无限的工作中默默成就着崇高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