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冬季保健

2012-10-25 09:2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阵秋风一阵凉,随着片片黄叶的飘落,天气一天天变冷,空气也相对干燥,心脑血管病随着冬季的到来,也进入了发病的高峰期。著名演员高秀敏、古月、侯跃文的离世,都给观众留下了难言的缺憾,如今,他们的风采只能在电影、电视上看到了。天气凉了,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怎样注意生活中的保健和饮食营养呢?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霍晓东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开出了冬季保健良方。
记者:霍主任,您好。为什么说冬季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呢?
霍晓东:心脑血管病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令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管收缩、代谢增高,同时心脏的工作也在增加。此外,感冒、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会加大心脏的负担。所以,每年的10月份~12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
记者:猝死往往发生的很突然,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难道在悲剧发生前,身体就没有任何感觉吗?
霍晓东:事实上,猝死的发生并非完全无声无息。猝死只是一个结果,在这之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有了种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忧,但往往没有引起病人的重视。人的血管从20岁就开始退化,功能开始减弱,粥样硬化斑块堆积在血管内膜上,时间长了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脉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由此产生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者就会导致猝死。除了冠心病以外,其他引起猝死的疾病还包括高血压、心肌炎、脑溢血、主动脉炎等。
记者:中医讲究调养摄生,心脑血管患者在冬季可以进行食疗吗?
霍晓东:按照传统医学的理论,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进补与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的进补主要是“缺啥补啥”,而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进补就要注意所患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要考虑进补是否与治疗冲突,患者对进补的接受能力等因素,以此进行合理的“食补”。
记者:很多老年人由于冬季夜长,都愿意早起晨练。这样做有利于身体健康吗?
霍晓东:冬季早晚温差较大,中老年人在锻炼时应有适宜的“温度缓冲”,不要过早晨练,最好在早饭后9点~10点阳光充足时再锻炼,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记者:血管老化、硬化是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要预防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就要保持血管年轻,以维持人体血液运输线畅通无阻。那么,如何通过饮食保持血管年轻呢?
霍晓东:多吃鱼,因为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的作用。鱼油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的功能;多吃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因为这些食物富含精氨酸,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可补肾填精,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补充叶酸对降低冠心病和中风发病率有重要作用。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橘等;多摄入天然抗凝与降脂食物。摄食此类食物有助减少心肌梗死与缺血性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类物质如大蒜、洋葱、青葱、茼蒿、香菇、龙须菜及草莓、菠萝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类似阿司匹林的水杨酸抗凝物质。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山楂、紫菜、海带、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
记者:那么,心脑血管患者在冬季该注意什么才能安然过冬呢?
霍晓东:心脑血管患者做好以下五点,就能安然过冬天。
1.生活规律,注意保暖。室内外温差不能过大,最好室温在25度至26度之间。
2.晨练或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蜜水(糖尿病人可喝温开水)。每天不少于6杯水。这样便于稀释血液,保证血管相对畅通,以减少疾病的发作。
3.要按时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人在睡眠醒来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因此,有高血压病史者,保持血压平稳,防止波动至关重要。。
4.在冬天心脑血管病患者更应注意保持淡泊宁静、乐观自信的情绪。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减少紧张、焦虑、抑郁情绪。
5.备好急救用药。一旦感觉不舒服或病情发作,以便第一时间能找到药物。

   (本报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