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孙复》填补临汾大儒空白

2012-12-25 10:24: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孙复,字明复,号富春,北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卒于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著有《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等著作,《宋史》上称其为“泰山先生”,后人将孙复列为泰山五贤之首。他是宋代理学的先驱人物,同胡瑷、石介,以理学先驱者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在理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接过徐生财专程送来的新作《仰望孙复》,墨香连着感动一起袭来。
    学者孙复(992—1057)系宋代平阳大儒,然而对于他的故居,今人却知之甚少。在拜访泰山书院时,徐生财发现“孙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几个字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陷入对孙复的研究和考证中。他足涉山东、河南及山西多地,并亲临泰山书院,谒东平孙复古墓,拜邹县孟庙,赴开封到商丘,奔闻喜寻家谱……访古寺、抄古碑、翻古籍、查资料,广求佐证,苦苦追索3年有余。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复的故乡—— —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东宜村终于渐渐浮出水面。
    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据我所知他当过木工、泥瓦匠、炼铁工人。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的他还是一名古钱币收藏者,同时,身为临汾市作协会员的他,还著有历史散文50余篇。虽然如此多的身份让我无法界定他的真实身份,但我知道他最根本的身份是一名农民,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他就是一位能工巧匠式的新农民,是一位热衷历史文化并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执著写作的农民。
    正是徐生财的走访和《仰望孙复》的问世,填补了千年前宋代临汾一代名儒的空白,更使孙复的名望于千年之后回归故里平阳,为作为文化大市的临汾增添了一份荣光与骄傲。
    “完全是出自对故乡著名文人的敬重。”至今说起动笔的初衷,徐生财寥寥数语,却没能淹没他打工自费,千里走访的艰辛。
    沏一杯香茶,记者在电脑桌昏黄的台灯下认真研读品味,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作者几次前往山东、河南的经历,更收录了诸多孙复的作品及《历代名贤诗咏孙复》《历代名人议谈孙复》《泰山书院记》《宋史·儒林·孙复传》和欧阳修所做《孙明复先生墓志铭》等珍贵史料。读罢《仰望孙复》,抚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籍,我在勾勒千年前乡贤孙复形象的同时,慢慢还原着徐生财艰辛的考证之路,并被这名花甲老人所感动:身为农民,徐生财自谋生路,在外地打工期间,节衣缩食,毫不吝啬地将微薄收入付诸钻研学问和外出勘察上;为了调查清楚孙复的故乡,只要得到、哪怕是听到任何与孙复有关的信息,他就立即出发,直追到底;徐生财觅着孙复的足迹,寻遍求学地商丘,办学地泰山,事业辉煌顶峰地开封,及长眠地东平,再到故乡东宜村,从先生的终点到先生的起点走了3年有余。一个60岁的老农民奔走在太行两翼,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其文字的深度、情韵、志趣,绝非一般人能望其项背;而其不懈追求的精神着实让当下的很多足不出户搞学问的学者们汗颜。
    据徐生财介绍,他首先从孙复办学地泰山书院开始寻觅,透过冯玉祥隐居时参照《宋史》本传立的孙复石碑,掌握了当年孙复与学者石介创办书院时的胜景;随后,在邹县孟林享殿西夹室内,老徐终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孙复在景祐四年(公元1034年)撰写的《新建孟子庙记》,此乃孟林现存六通古碑之一,年代最为久远,是研究孟庙、孟林、孟府的最早实物资料。正是在泰山学派的推动下,孟子的思想被后来更多的人认识,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孟子》一书也由“子”部上升为“经”部。
    2009年夏天,徐生财又奔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此行不为游山玩水,只为亲眼目睹1000年前乡贤的墓地。在一个名叫龙爪峪的山谷内,孙复墓地坐东朝西,三面环山,一条小溪徘徊在墓前。徐生财跪在墓前,掬取一把墓土,带回到孙复的故乡临汾。
    追寻着孙复的足迹,徐生财来到了应天书院。辉煌于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书院与钦宗时金兵烧掠中,经明清两次重建和修缮,2009年重建于原址。走进书院的徐生财仿佛看到了孙复在这里求学的场景,并得到范仲淹的提携。此后,孙复成为讲解《春秋》的大师,更为后来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文人友谊的佳话。
    告别泰山,作别黄河,徐生财一路寻访来到了开封—— —北宋王朝的都城,当时正是范仲淹、富弼等人的推荐,孙复诏命国子监直讲,入主太学,与石介一起积极支持范仲淹的“复古劝学”主张,正是胡瑷、孙复和石介三先生参与太学,使国子监人数大增,震醒了宋代儒学,而孙复本人也被请入皇宫,在迩英殿为仁宗说《诗》。
    山东、河南等地考证归来,徐生财便把目光放在了孙复诞生地的临汾。也就在2011年的春天,他在侯马一古玩城闲逛,无意中听到一位摊贩说某个祠堂的石雕被人偷走后,被村干部追了回来,而那个祠堂恰恰就是“孙家祠堂”。当天晚上,徐生财就辗转来到运城闻喜岭东村的孙氏祠堂,经过对村中祠堂的考证,在山墙上看到“我祖孙复与范仲淹为友……岭东孙氏之祖孙良辅从南宋末年由临汾东宜村迁入”的字样时,徐生财无以言表,双手揖拜。
    为了充分印证孙复故乡就是东宜村,回到临汾后,徐生财又马不停蹄地直奔东宜村,想要印证宋元时期东宜村有孙姓人的存在,然而东宜村的孙氏家谱已经毁于上世纪60年代,而在临汾图书馆内,徐生财也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闻喜的孙氏家谱仅能说明当地孙姓系临汾东宜迁入,只有找到宋元时期东宜村有孙姓的记录,才能证明孙复就是临汾东宜人。”静下心来,徐生财便将精力投向了龙子祠和仙洞沟,试图从碑文中找到宋元时期东宜村有孙姓的历史。
    在龙子祠,老徐查阅了26通碑,却仅能证明清道光年间东宜村有孙姓之人居住。都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随后的几天,老徐骑着摩托驶进仙洞沟景区,一一抚读现存南仙洞的碑刻20余通,印证了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东宜村有孙世章、孙枝的孙姓人,距今209年;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706年)东宜村有为贡监叫孙启绪。
    而北仙洞大元国至元十六年的《重修姑射仙洞王母洞记》石刻记载:当时东宜村有一人名曰:孙成。
    老徐查阅相关史料,至元十六年是公元1279年,正好是南宋亡国之年,距今733年,而孙成也恰与闻喜岭东始祖孙良辅为同时代人。至此,孙复故居为临汾市尧都区东宜村已成定局。
    老徐同时考证,孙氏家谱可以上述到春秋时期齐景公赐予孙姓的孙书、三世孙武、五世孙膑、二十四世的孙权、四十九世的孙复,下可达八十世的孙中山,及其曾孙曾孙女共八十三世。
    徐生财从先生的终点寻觅到先生的起点。胸装一瓣清香,寄放在先生千年前走出的故乡,站在309国道路标石1152KM处,对着东宜村的门楼大喊一声“孙复先生,魂兮归来!”(记者 卢凯)

    孙复其人

    尧都平阳大地上,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广为流传,但武将的光环总是盖过文臣,更超过专搞学问的文人。说武将总避不开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二人组成的“帝国双壁”。他们出兵大漠,连败匈奴,彪炳史册。但文人仅有元末进士张昌、明末学人桑拱阳、乾隆进士文学家徐昆等,缺少国学大师级的代表人物,难负临汾作为晋南政治文化中心的盛名。
    我的故乡是西汉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的故里——青城村,而这里恰与徐生财考证的孙复故里东宜村仅隔1公里。我也在老徐的娓娓道来中复原着孙复的形象:孙复的家世,并不见于史籍的记载,但通过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及《东轩笔录》我们一些可以辩知:孙复年幼家贫,父早亡。
    据宋代魏泰所著《东轩笔录》记载: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因母丧寓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受当时知府晏殊之邀执掌府学。穷秀才孙复,此年流落到南京,上谒范仲淹。范仲淹从言谈中发现其非乞讨之辈,遂为之谋了一个学职,并授之以《春秋》。
    孙复即免赡养之忧,便刻苦学习,受到范仲淹的喜爱。
    景佑元年(1034年),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通过郓城举子士建中的介绍,孙复来到南京找当时正在那里任学官的石介。他们两人的思想颇为接近,孙复的学识令石介折服,遂被石介请去泰山讲学。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石介创办了泰山书院,同时率领张洞、李缊等拜孙复为师。孙复客居泰山讲学期间,他主要从事《周易》和《春秋》的研究和讲学。孙复以《春秋》教授学者,开展学术研究,从学者众多,门下多出贤良之士,他也被称为“泰山先生”。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孙复已五十岁而未娶妻,丞相李迪到泰山书院拜会孙复,见其学识渊博,见地超人,深为钦佩,遂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孙复。而这次姻亲更是孙复声名远播。更有文人将这一故事编成戏剧,名叫《相女下嫁》。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朝实行新政,召天下有用之才。在他与富弼的推荐下,孙复由布衣超拜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为仁宗皇帝师,赐五品服。由于胡瑷、孙复、石介三先生参与太学,使国子监人数大增,振兴了宋代儒学。
    庆历七年(1047),孔道辅给事以密谋作乱,孙复受到牵连,因而被贬。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几人上书皇帝,说:孙先生的品行被世人仿效,经术为人师表,不应把他逐到偏僻荒诞的地方。”于是又重新让他担任国子监直讲。
    嘉祐二年(1057年),孙复病故于开封家中,享年66岁,葬于山东郓州府须城县芦家乡北扈原,即现在的东平县梯门乡东瓦庄村。欧阳修作《孙明复先生墓志铭》。
    孙复治学突出儒学之道。在道与文的关系上,唐韩愈倡“文以载道”,柳宗元倡“文以明道”,孙复则进一步称“文为道用”。他认为所谓儒学六经是圣人之文,均是阐明儒道之言,六经因孔子传播,有极高的地位。
    孙复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从事教化几十年,卓有成效,同时进一步提出教化当以太学为根本:太学者,教化之本根,礼义之渊薮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俊良之所由出。”显然,这就把太学的教化与政治是否清明联系起来,并将之安置到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位置上。(记者 卢凯 陈双全)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