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虽已进入隆冬,但霍州市文化建设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四城联创”如火如荼、亮点频现;廉政文化馆、廉政文化广场、廉政文化街让廉政文化成为一道美味的旅游大餐;城乡各种协会、文化大院、农民书屋、文化站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霍州剪纸、霍州年馍、霍州土粗布、霍山兔肉等品牌文化产品迸发活力,大放异彩……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突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活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幸福指数跃升的良好局面。
筑牢基础 文明创建大步迈进
霍州市把城市建设和文明创建放在同步发展的轨道,同部署、同起步、同实施。一是建设宜居宜业新城。该市大力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集全市之力掀起了创建省级文明和谐城、省级环保城、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的“四城联创”大会战,实施了城乡垃圾清理、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治理,完成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配套、城市公厕建设、编制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规划;实施了中镇广场二期园林游乐区建设、永和公园采摘园建设、汾河生态治理、南涧河生态治理、绿化造林等工程,新增绿地5万平方米,天然气扩户6300户,热电联产一期工程顺利完工;该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取缔200多家工艺落后的焦化洗煤等土小企业,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投资1.6亿元,完成8座矸石山治理、造林3万多亩、绿化通道54公里。斥资数百万元集中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汾河霍州段生态治理,全市二级以上天数均稳定在330天以上,荣获了“中国绿色名市”称号,并且连续4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实现了由污染大市向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二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该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引深“平安霍州”创建工作,通过开展“两抢一盗”和民爆物品、治安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2011年末的调查统计显示,全市居民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9%以上,位居临汾市前列。三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行“吃好饭、上好学、看好病、就好业、居好家”的“五好”目标,民生支出连年占到财政支出的65%以上;扩大基本医疗覆盖面,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成功争取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提前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针对弱势群体制定了固定救助办法,成立爱心助学基金,制定“四类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办法”,捐资助学活动蔚然成风,连续4年举办了爱心助学大会,4年来,已累计救助困难学生8600名,捐赠助学款物900余万元。四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该市从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入手,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三争三比三促进、科学发展当先锋”等主题活动。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广泛开展“行业树新风”活动,不断增强各行各业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为民服务的意识。狠刹“三股歪风”,广泛推行“首问负责制”、“承诺服务制”、“一站式服务流程”、“岗位负责制”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树立了行业的良好形象。五是树立文明和谐新风。该市出台了《霍州市市民公约》和《文明霍州人“十不”要求》,持续引深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道德模范评选”、“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未成年人远离网吧万人签名”等活动,并依托关工委深入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到了文明和谐城市建设中来。
深度挖掘 文化旅游大张旗鼓
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率先转型,打破“一煤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上,精心构筑大产业、大市场、大开发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从2000年开始,他们连续举办了七届“中镇霍山华夏州署”文化旅游月,打响了霍州署、七里峪两张文化旅游品牌;邀请中央、省级媒体记者齐聚霍州,举行“媒体记者看霍州”活动;举办“中州重镇·精彩霍州”全国摄影大赛,编辑出版《印象霍州》宣传册,推介霍州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力。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坚持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了全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霍州署的保护修缮。同时深挖文化内涵,致力打造国家级廉政文化品牌。2010年7月,该市与霍州煤电集团签订旅游开发协议,实施了总投资14.5亿元的七里峪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华北腹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唱响品牌 特色文化大放异彩
近年来,霍州市积极发展群众文体协会24个,文体队伍近200余支,城乡各种协会、文化大院、农民书屋、文化站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该市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两年在中镇广场举办“和谐霍州·激情跨越”、“文明霍州·亮丽风采”大型消夏文艺晚会,共举办22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该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职工广播操比赛等活动。该市大力扶持文艺创作生产,成立了中镇书画院、霍山影社、枫叶艺术团等10余个文艺协会,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书画展和摄影作品大赛,市政府重奖文艺创作,培育了《霍山赋》《霍国轶事》等一批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2012年5月,综合性文艺季刊《霍山》创刊发行。该市积极开展了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辐射200多个村庄,每年达2400多场,“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在霍州早已不是新鲜事。在特色文化产业上,该市整合包装有型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作为“华夏第一鼓——威风锣鼓”的起源地,该市把威风锣鼓列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成立威风锣鼓艺术家协会,组织了50余支锣鼓表演队,每年举办锣鼓精英大赛,获得多项荣誉,目前参与活动人员达3万余人,年创收1.5个亿。与此同时,霍州市积极引导一批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强化市场运作,如今霍州剪纸、霍州年馍、霍州土粗布、霍山兔肉等品牌文化产品已走出临汾,在三晋大地备受青睐。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邱睿
下一篇: 汾西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