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只要能为家乡把这所学校办好,我付出再多也不怕。”在6月耀眼的阳光下,李玲玲看着马上就要竣工的综合楼,对笔者说出了自己37年坚守的教育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2009年,她多方争取,把本村的小学变成周边9个村子唯一的寄宿制学校;为了实现这个梦,她拿出自己和丈夫的工资,甚至几次以个人名义贷款,为学校的发展垫付资金;为了实现这个梦,她刷着自己的医保卡,为全校的孩子们买必备的药物。
37年间,霍州辛置镇南下庄学校从一个只有70多名学生、面临撤点并校的学校,发展成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拥有240多个学生的寄宿制学校。由于学校管理到位、设施齐全、教学能力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在每年全市同类学校评比中名列前茅,成为周边村庄、矿区部分市民眼中的“明星”学校。这一切,都离不开校长李玲玲的努力和坚守。
“我愿做一缕东风,轻轻地吹进孩子们的心间,去唤醒翠绿的春天;我愿做一粒种子,深深根植在孩子们的心田,去换回丰硕的秋天……”1979年,18岁的李玲玲执起心爱的教鞭,在南下庄小学走上了老师的舞台,从此,她深深地爱上了教育事业。课堂上,她循循善诱,激情飞扬,收获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带来的乐趣;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工作之余,她不断读书学习,提升自身业务修养,在一步一步的辛勤付出中收获着快乐。
1998年,由于李玲玲踏实肯干、成绩突出,被任命为南下庄小学校长。在新的岗位,她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向上争取资金改善校园及教师办公环境,学习新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及素质教育水平。每天,迎着清晨和煦的阳光,她第一个走进学校,安排每日的工作日程;踏着夕阳绯红的晚霞,她检查完学校每一间教室,最后一个走出校门。尤其是2009年改制成寄宿制学校后,李玲玲更是一门心思扑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扑在学生素质的提升中。7年间,除了节假日和寒暑假,她不管白天在哪儿,晚上都会回到学校住宿。
“家长把孩子放在这里,我就要负责看护和教育好他们,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1000多个日日夜夜,李玲玲以一个女性的细心和爱心,爱护和欢送了上千名学生进入了更高的学府。她以一个校长的责任和担当,把南下庄寄宿制学校塑造成全市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
55岁的李玲玲体态高挑、性格开朗、朝气蓬勃,完全没有中年妇女常见的疲倦和消极,“马上就要离开学校了,我打心眼里舍不得。”望着熟悉的校园,抚摸着校园里粗壮的树干,李玲玲眼中流露出不舍的情怀。从参加工作以来,她就扎根在家乡的这所学校中,不问收获,用无数的“第一次”竭尽心血实现自己的“教育梦”。
第一次争名额。南下庄村位于辛置镇北面,相邻南下庄矿区小学,2009年撤点并校,南下庄小学是撤点对象。得知工作三十几年的学校要被撤销,李玲玲心急如焚,她一次又一次地向辛置镇及中心校提出申请,要求把寄宿制学校设在南下庄小学。她的诚心和责任心感动了镇领导,经过几次研究,决定在南下庄建设寄宿制学校。
第一次贷款。2009年,李玲玲在辛置中心校的帮助下,开始筹办寄宿制学校。没有宿舍,就把老师办公室腾出来;资金不到位,李玲玲第一次用自己的工资贷款5万元,先期垫付了配套工程款,配齐了食堂、宿舍的基本设施,保证了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需求。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李玲玲先后几次贷款,维修暖气、拉电力专线、购买煤泥……她还用自己的医保卡购买一些生活常见药品,放在医药箱,为孩子们的健康护航。
第一次借钱没能按期还。李玲玲和丈夫都是南下庄学校的正式教师,每月的工资基本保障了他们一家人的正常开支。然而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她经常从自己和老公的工资中先期垫付,有时卡中钱不够,她就硬着头皮向朋友借钱。2013年冬,因暖气发生故障,急需维修,她从朋友那借来几千元钱,暖气修好了,但在说好的日期她却没能按时还款,让她在朋友面前一直抬不起头。
第一次在学校开通特长班。南下庄小学是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家庭情况不允许孩子们像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学习特长。为了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李玲玲通过朋友介绍,与退休干部张明星联系,每周定期来学校教授二胡课,免费让孩子们学习特长。
“李玲玲做事十分认真,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她一直没有放松,老师的教案她每本都审阅,加盖学校公章,孩子们的寒暑假作业,她都认真批改,从不懈怠。”辛置镇中心校领导对李玲玲的工作一直赞赏有加。
育人有道,润物无声。南下庄小学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万千桃李已经开启了人生新的航程,只有李玲玲依旧坚守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教育田野上,用自己一颗溢满爱的心灵为身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继续深情地守望着。(关莉 拜建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