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县桥南小学,有一个由家长、教师、同学组成的学雷锋、关爱特殊儿童的群体。他们传递爱心,呵护、关心、照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特殊儿童高景波,让他像同龄人一样享受着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
高景波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高金元靠经营三轮打工赚钱,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母亲袁秀花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兄妹两个,妹妹身体健康,正在上幼儿园。景波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身体发育不良,嘴唇和脸面呈现青紫色,不能进行运动量过大的活动,连上下楼梯也非常困难。父母曾带他到太原、北京等地诊治,因不能进行手术,疾病未得到治疗。
小景波年满三岁后,母亲想,如果长期把孩子封闭在家里,不让他与同龄孩子接触、玩耍,不送他上学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孩子将会变成傻子。为了让儿子度过美好的童年,2006年春季开学后的一天,母亲来到桥南小学,向学校领导介绍了孩子的情况,表达了送孩子上学的想法。听了景波母亲真诚朴实的话语,看到她渴求期待的目光,校长愉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并协商了接送孩子上学的具体办法和有关事项,母亲高兴地离去。打这时开始,每天上学时母亲把孩子背到教室坐好,放学时又把孩子从教室背回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一天四趟,风雨无阻。为了全力照顾好孩子,她放弃了打工赚钱的机会,节衣缩食,生活十分俭朴。
从小景波上幼儿园那天起,桥南小学就开始了爱心的传递,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班主任葛娟萍和科任老师像慈母一样关心、关爱小景波。她们在心理上给以疏导、在行动上给以关照,在学习上手把手地教,并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和表扬,让小景波爱上了学习、树立了自信。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全班同学都像亲兄妹一样帮助小景波克服困难,班里没有歧视、没有冷漠、没有嘲讽,像家一样温暖。由于景波不能上下楼梯、小便上不了厕所,母亲只好在家里拿一个空瓶子,让景波背过同学拿出瓶子来小便。同学们没有歧视他,有时小便时流在了地上,同学们就赶紧拿来拖布清理干净。下课后,同学们总要查看一下他的瓶子是否满了,以便帮他倒掉。早上同学们到校后,都要关心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甚至有的同学伏在胸前听他的心跳声是否加快,天天如此,形成了一种习惯。有时他的文具、课本掉在了地上,同学们立即帮他捡起来。偶尔学校放学了,看不到他的母亲接他,同学就帮他把书包提到教室门口,与他一起等,直到母亲把他接走,同学们才离开学校。当他突然有点不舒服,同学们就迅速围过去关照,有的给他倒水,有的去报告老师。几年里,小景波在学校没发生过一次意外。
去年新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小景波也重新分了班,班主任换成了刘丽娟老师。新领导、新老师、新同学依然接过传递爱心的“接力棒”,悉心帮助小景波。天气转冷后,小景波不能来学校上课。刘老师就组织了学雷锋帮教小组,在李佳同学的带领下,武润虹、关宛颖、陈浩军、邱家奇、曹泽阳等同学定期给他补课。还有的同学主动到图书室借来有趣的故事书送给他看,有的同学星期天到家里陪他玩、与他聊天,给他介绍学校、班里发生的新变化、让他在家里没有孤独和寂寞感,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学习雷锋好榜样,爱心呵护花儿红。如今小景波开朗活泼,热爱读书,喜欢绘画,学习不断进步。班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雷锋”多了,调皮捣蛋的少了,优秀生多了,学困生少了。桥南小学总结提升、广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引领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践行雷锋精神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近日,县关工委、县教科局在桥南小学召开“学雷锋,见行动”主题活动推动会,全县青少年“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雷锋精神在吉州大地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郝耀宗 刘党生 张立忠)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欧洲之旅遐想之四——风雨意大利
下一篇: 勤思多练迎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