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共享一片蓝天

2013-06-13 08:50: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自从妻子下肢瘫痪后,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我身上。我觉得这么多的事全都放到我身上,人过的实在没有啥意思,心里好难受。没想到县上的领导没有忘记咱,经常来慰问,给咱解决难题,现在又出台了救助残疾人的好政策,我心里感激啊,我一定要管好这个家庭,把女儿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好好报答党和政府给咱的帮助和照顾。”隰县午城镇杜家村农民冯双生高兴地对笔者说。

今年以来,山城隰县出台了《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政策》,对特殊人群实行生活救助。该政策规定,未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持有国家残疾人证、残疾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均可享受此次特惠的救助政策。主要内容:一是凡隰县籍未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按210元的标准救助;二是农村重度残疾人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但达不到210元的,按缺额补足。此举将惠及全县近千个残疾人家庭。

冯双生是该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他们一家4口有3个残疾人,其中两个重度残疾人。这次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政策的出台,冯双生的妻子和弟弟成了受益者,他们分别享受到了210元的全额补助和几十元的差额补足。

近年来,隰县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维权、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业务工作,着力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该县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县、乡﹙镇﹚、村(社区)和残疾人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基层残联组织。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让残疾人逐步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按照规定,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个人上缴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缴;残疾人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三无”残疾人落实了五保供养政策;残疾人9类康复项目能够享受医疗报销。此外,还启动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首个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在千家庄挂牌并投入运营。

为有效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该县把此项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康复服务网络。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600余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住院治疗20人,脑瘫儿童康复和儿麻患者肢体矫治78人,培训低视力儿童、聋儿、智残儿童家长193人次,为残疾人免费配置轮椅、拐杖等各类辅助器具2000余件,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服务率达到了90%以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该县高度重视残疾少儿教育工作,多举措巩固和提升残疾少儿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教育普及程度,基本上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和以其他教育方式为补充的残疾人教育新格局。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资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残疾大学生27人。

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促进残疾人就业,是该县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一大亮点。他们先后举办电脑、按摩、摄影、美容美发等15期培训班,培训200余人。在农村举办10期种植和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1200人次;求职登记30人,失业登记6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及推荐就业68人。扶持残疾人创业81户。全县涌现了一大批残疾人个体创业的典型,如刘国平开办的残疾人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王建新创办的新开野生食品公司等等,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典型引路作用。

与此同时,该县扎实有效开展扶贫助残和文化助残工作。在扶贫助残上,落实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贴息52户、20余万元,在8个乡镇扶持69户残困户发展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38户残疾人家庭实现了脱贫目标。实施“阳光安居工程”,有效改善了286户残疾人家庭的居住条件。12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实施了“阳光家园计划”。259名下肢残疾人得到了燃油补助。文化助残方面,在临汾市首家成立了隰县残疾人体育指导中心、残疾人集善爱心书屋和残疾人艺术指导中心”,300余名残疾人受益。

该县先后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连续四年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残疾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基层工作日趋活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县、乡、村三级残疾人工作者有12人获得省、市表彰。通讯员 张瑞强 马乐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