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生态文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2013-09-05 09:40: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生态文明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报告指出必须重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如何把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宏伟目标植入到孩子们心中,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便成了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此我作了以下探讨。

一、利用教材,组织教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这篇课文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我在教第一部分时先放配乐朗诵,接着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抽生朗读,让学生感悟想像小村庄的景象。之后让孩子找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再鼓励他们用这些词语组句描述小村庄的美丽。接着我没有按结构顺序教学第二部分,而是学习第三部分,让学生试着读课文,想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绝大多数学生能用低缓的语调读出对小村庄消失的惋惜之情。在这种气氛下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曾经让人迷恋的小村庄今天却消失了?这就自然地导入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部分。学生从课文中很快找到了答案:是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进而联系实际,想想身边也存在着同类的现象,明白要爱护树木,要保护自然,要保护生态平衡。

十八大报告指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相协调。这一观点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教这一课时,我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为了避免说明文教学的枯燥,预先让学生课前搜集人类与地球关系、生态灾难、火星的资料,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探讨这些资料,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感悟,让学生感悟到不能指望移居的事实。

然后重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比如“滥用”能不能用“乱用”来代替?体会“本来”一词的用意,体会“至少”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对于只有一个地球的阐述。这样紧扣重点词语和语句,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投入。最后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气、水、森林等大气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并且写成书面材料寄给有关部门。在讲这一课时师生都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把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二、联系实际,抒写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 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把生态文明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理应如此。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多么豪迈的口号,然而今天我们才发现,在我们战胜自然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自然,于是我们耗费巨资又去修建种种自然保护区。我想此时把他们带出去,让他们看看身边的事实,他们就更能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种活动既提高了孩子的兴趣,又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的好处。让孩子从小把生态意识挂在嘴上、记在心中、落到实处。就像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三、树立梦想,见诸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最终还要靠我们青少年,所以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拓宽性,利用课文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利用作文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悟;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孩子建设美好环境的远大理想。我在班级里举办了“建设美丽家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照片、图片、文章,学生们很有兴趣,甚至把家里的一些旧报纸上有关家乡的资料照片或者是现在的一些照片都拿来了,有的甚至自己去照。我们把照片、作文、资料进行展览评比。孩子们非常有热情,由于是自己的家乡,孩子们愿意说愿意讲。最后我又让孩子们自己说想把家乡变成什么样,自己准备怎么做,并且建议别人怎么做。一个学生讲到自己身边树木少,空气不好;更有学生要建设生态园区,要养动物,要种草,回归自然。还可以让孩子们创造一些环境保护标语,贴在合适的地方。孩子们很有兴趣,比如一个孩子很快就写到“我希望一出门看到的是绿油油的麦苗、黄澄澄的玉米,话语旁还配有一个孩子渴望的表情。”老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做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宣传,在学生美好的心灵里种下尊重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使自己心中不但有梦想,还要有实现梦想的行为。

在以上的教学探讨中,我始终追求融生态文明于语文教学中的境界,把生态文明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主要指课堂中的讲读说练和作文的材料积累与表达,还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这也是我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尧都区刘村联校 燕江霞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好心勿滥施

下一篇: 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