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那些年的“开学装备”

2014-08-28 20:46: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又是一年开学季,大一新生们的“开学装备”令人咋舌,名牌服饰、高端手机、“数码三件套”等几乎成了标配,但是动辄过万的奢侈消费是否值得?

在没有电脑、没有WIFI,甚至没有手机的那些年,大学生们的行囊里装着什么?他们的“开学清单”花费了多少钱?跟着记者的“镜头”去看看不同年代的“装备”吧!

上世纪70年代:铺盖卷、洗脸盆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知识改变了李仙玲的人生轨迹。她从农村走向省城,瘦小的肩上扛着枕头、被褥和脸盆,贴身的裤兜里还藏着买完车票后剩的几元钱,就这样满怀憧憬地踏进了山西大学的大门。

“那个时候学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还给我们农村孩子补贴不少钱。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但我也不敢乱花,给家里寄去一部分钱后,剩下的钱还要买饭票、学习资料。”李仙玲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过去的故事,只有过年,我才敢回家,不然来回就得花10元钱。”

上世纪80年代:烧饼咸菜、“摞补丁”的衣服

1982年,张海霞成了临汾地区自费中专学校的一名学生。“开学第一天,我弟弟借了一辆比较新的自行车,让我坐在后座上抱着铺盖卷。”张海霞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忍不住笑了起来,从我们村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这时才发现光记得带咸菜,没有拿馍,也没带钱。我弟弟费尽口舌,才从临纺食堂赊出来10个烧饼。”

对比儿子的“开学盛况”,张海霞不禁感慨道:我当时穿去学校的衣服还是我妈的,那条凡尔丁裤子已是补丁摞补丁,米色格子衬衣都已经洗不出来了。那个年代,要是哪个同学能穿上一身黄军装,那就是大家瞩目的焦点。”

上世纪90年代:录音机、80元生活费

“从吉县到临汾全程都是土路,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学校。我一路上都不敢合眼,生怕揣在身上的80元生活费有了闪失,更怕哥哥送给我的录音机被贼惦记。”1993年,陈女士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坐着班车来到临汾卫校,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

“我住的宿舍还是瓦房,屋里很潮湿,自己带的厚被褥在晚上都抵不过那寒气。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听磁带成了唯一的娱乐方式。”对比现在孩子的幸福生活,陈女士调侃起当年的“土豪”标准就是“开着桑塔纳,用着大哥大”,而他们这样的穷学生只有遇到紧急的事儿,才会去打公用电话。

新世纪来临:随声听、电话卡、翻盖手机

袁小伟在2000年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学校给统一配备了床上用品以及生活用具。“父母给我买了几件美特斯邦威、真维斯的衣服,这在当年算很好的品牌了,同学们为此特别羡慕我。”袁小伟的思绪回到了十四年前的那个秋天。

“我还拥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翻盖手机,那时一个班最多有一两个人有手机,在随后几年才慢慢多起来。不过,我也不舍得打,更多时候是购买电话卡,用宿舍的电话打给父母、朋友。我舅舅为了鼓励我,还花了520元给我买了一个索尼随身听,这几乎伴随了我整个大学时期。”袁小伟说他的生活费是500元/月,在当年算是“高富帅”一族了,但是与现在大学生的开销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记者 李静 赵亿平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