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的小西天

2014-09-04 08:34: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资料图片

       “小西天”是隰县千佛庵的俗称,它位于县城西1公里的凤凰山上,筹划于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前后到1629年(明崇祯二年)间,建成于1629年到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寺院占地面积仅有1100多平方米,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建有20余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小巧精美,令人叹服。

 

只要游览过这座寺庙的人,就会觉得,“小西天”的确名不虚传,用小巧精奇来称呼和形容这座寺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整个山西省以至全国成千上万的寺庙,被公众特指称呼为“小西天”者十分罕见,而像隰县“小西天”这样拥有淋漓尽致地展现佛国圣境的大型悬塑的在全国众多的寺庙中也是绝无仅有。8月25日,记者怀着敬畏走进了隰县“小西天”。

小、巧、精、奇的建筑特点

小西天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发生,足见它“小”的不俗;“因地布景,种种清秀”,妙在布景的变化,足见它“巧”的灵活;寺院布置得体,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它“精”的细微;“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它“奇”得拔萃。

沿西天湖而行,越过通天河,手扶铁索登146级台阶至第一道山门,所谓山门其实是在山腰凿土而成的洞门,洞虽然短但是很陡,攀缘82级台阶后,二道山门迎面而立,此门是砖砌仿木结构,额题“道入西天”四字,进门后折向朝南的第三道山门,平步从容而进,就到了下院,下院是一个四方院落。院内的主要建筑是无量殿,坐西向东与无量殿相对的是砖砌仿木结构的单间韦驮殿。该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刘琼徽告诉记者:“韦驮殿内所奉韦驮像是1648年用整根楠木精雕细刻而成,塑像体格魁梧,面如童子,身穿甲胄,手持降魔杵,形象生动。无量殿东北方,现为藏经舍,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明永乐大藏经。”

从下院通往上院的道路,巧妙地建在无量殿右侧墙角一券洞内,门小仅容身,梯路窄小,盘旋而上,出来后便是上院文殊殿的犄角。刘琼徽介绍:这一通道,若按常规沿主轴线设计,就只能穿越无量殿,但设计者把通道从主轴线上移开,巧妙地依无量殿北山墙构筑,体现了灵活的设计手法。上院主建筑为大雄宝殿,坐西向东,盘踞于下院无量殿尾土崖之上,位置前后相错,上下呼应。这样的规划,既使大雄宝殿自身的重量避开了无量殿顶部,又利用无量殿顶部辟出一个宽大的月台供佛事活动使用,可谓一举两得。

寺院的上院、下院近似空间封闭的庭院,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起到收敛视觉和心境的效果。而步出“别有天”或“疑无路”两券门,进入前院,视野则豁然开朗。放眼望去,远山近水,柳暗花明,半城之景尽收眼中。

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

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是明清时代中国佛塑的精品和杰出代表作,它诞生于清末,去明未远。它兼容了唐代彩塑热情奔放、活泼多姿和宋元彩塑美而不俗、丽而不骄的艺术风格,又敢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立意、题材、构图、技法上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内容丰富。

小西天大雄宝殿的彩塑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悬塑是小西天不同于众的最大特色和个性,也是它最可宝贵的价值所在。悬塑运用的是悬空塑技法,从构图方式和观赏视域上可以看作是雕塑艺术中的浮雕,但又远非普通的浮雕可比。它以建筑内部的壁、梁、柱等为依托,塑造各种人物、场景和数不胜数的装饰物,并在各种人物和各个场景之间,以巧妙的过渡反映相互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又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势彼此协调,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和浪漫意蕴。以这种技法产生的彩塑作品,或许在某个寺院的某个部位有过个别作品,但塑出满堂众多的人物和难以胜数的装饰物,而且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境,这样同类的作品截至目前仍未发现第二处。小西天填补了中国佛教彩塑艺术史上的空白,它堪称是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

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艺术遗产。全省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作品24408尊,其中明清彩塑2.3万多尊,而小西天的彩塑就达1000多尊,而这些彩塑绝大多数又塑于面积仅有169.6平方米的小小殿堂之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古代建建筑专家吴锐撰文称:“小西天依山叠造,构思巧妙。特别是大雄宝殿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造像,贴金敷彩,金碧辉煌,享誉甚高;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是我国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佛教发展轨迹的实物依据

曾多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曾为小西天题词:“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可以说这就是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表现的严肃主题。大雄宝殿的彩塑,在思想内容上没有受儒、释、道“三教合流”,特别是“援儒入佛”思想的影响,是一处坚守佛道的禅林,但从大雄宝殿彩塑的内容和形式上,人们仍可强烈地感受到明末清初时中国佛教发展变化的轨迹和特点。

刘琼徽介绍到:彩塑的主旨和题材中透露了当时中国佛教的流变趋势。满堂彩塑突出宣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明显地反映了净土宗的宗旨。在佛坛上配置的五尊主佛中,有藏传佛教密宗所崇奉的大日如来毗卢佛,大殿两梢间和佛龛上又有两处雕塑十大明王,显然是密宗的影响。这就透露了中国佛教界从明代禅净双修向清代以净土宗为主流的过渡趋势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显密融合的发展趋势。尤其突出的是伴随着乐伎及飞天大量出现的乐器,反映出佛教音乐随着世俗社会中音乐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实。大雄宝殿出现的泥塑乐器可分为打击乐器、管乐器、弹拨乐器三大类。乐队的组合形式不同,所用乐器也不同,但不管是以乐队形式出现的或分散的乐伎天,都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供极乐世界诸佛享受的一个庞大的管弦乐团。作为大雄宝殿彩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乐团不仅给人以美的直观印象,更有着让人透过美的表象而浮想玩味的文化内涵,它为研究明清时代的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