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元宵,喜好甜食的小孩都会不由地吞咽口水,很多成年人也难以抵挡其扑鼻的美味。元宵作为一种历代传承的美食,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玉珠”,也有人叫“浮圆子”,不论何种称谓都将元宵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元宵从何时普及?南北元宵有何差异?极具特色的元宵有何特殊的制作工艺?记者通过采访我市旅游饭店协会的名誉会长祁银珠以及秘书长郑昱,同时查阅了《晋食纵横丛书——名食掌故》等书籍找到了答案。
习俗:正月十五吃元宵
每逢元宵节,人们在游玩尽兴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种用江米浸泡后磨成浆粉,沥干搓成珠形带馅的食品,这种用水煮的食品最早叫做“浮圆子”,因为煮熟时漂浮在水面上,又由于常在元宵节吃这种食品,所以民间俗称“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历史悠久。相传,始于东晋,盛于唐宋。最初不叫“元宵”,而叫“蜜饵”,宋、元时期,元宵节就更讲究了,出现了珍珠圆子、澄沙圆子等,如元代许有壬有“元宵贮膏火,蒸里笑南乡”的诗句。到明代,元宵不仅我国南北普遍常见,而且品种更加丰富。据《明宫史》记载,自正月初九起,开始吃元宵,其制法是皮用江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清代元宵有了进一步发展,最负盛名的是宫廷风味的“八宝元宵”。清人符鲁在《上元竹枝词》中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水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差异:南北元宵各不同
元宵之夜明月高悬,到处火树银花。人们踏月观灯,特别珍惜这良宵佳辰,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清代诗人李调元,曾对欢度元宵节盛况作了生动地描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看车拾附细;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元宵,既是应节食品,又是传统风味小吃。今天的元宵,南北有别,风味各异。如北京的奶油元宵,糯而不腻,奶香蕴存;上海的鸽蛋元宵,小巧玲珑,清凉美味;天津的蜜馅元宵,软滑油润,风味独特;成都的赖元宵,洁白晶莹,香甜可口……在高档的元宵中,还有安徽的安庆元宵,合肥的荠菜元宵,贵阳的八宝元宵,台湾的菜肉元宵,都是元宵中的上品。
大厨教你做“麻子金蝉”元宵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山西的元宵形成了特有的地方风味。太原及晋中地区元宵节大多吃江米面元宵,并用白面蒸食的“团圆端”供神,以示合家团圆。晋南一带民间在元宵节晚上除吃元宵以外,还要蒸枣山。
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洪洞县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灌溉条件,盛产的江米颗肥粒白,黏度大,熟后能拉出丝。因此洪洞的江米面元宵,如一颗硕大的玉珠漂浮在水中。其中,洪洞的“麻子金蝉”元宵早在宋代就以独特的风味闻名三晋。郑昱是一名地道的洪洞人,他详细地介绍了“麻子金蝉”元宵的详细做法。
原料:江米50公斤,红糖12.5公斤,桃仁3公斤,冰糖0.5公斤,桔饼0.75公斤,青红丝各1公斤,桂花酱1公斤,梅花酱1公斤,蜂蜜1.75公斤。
制法:1、江米用冷水淘洗三次后,泡入水中,泡制用手指能将米搓碎为度,然后捞出沥水。水沥干后将米碾成面过箩;2、将各种制馅原料放在一起搅匀,温度以用手紧捏成团为宜,然后用蜂蜜揉搓成一起,打成方锭,切成杏核大小方块备用;3、簸箕中先放酿面,后放上等面把小方块用笊篱放入水中浸湿后,倒入簸箕中推拉滚动,边沾水,边向箩内撒面,同时推拉簸箕使其滚动,反复5-6次即成。煮元宵时,水滚开后再放入,待元宵浮起,改小火煮10分钟即可。
特点:表皮光亮,面软馅甜,四季咸宜,营养丰富。
记者 遆红戎 弓佩玉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