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跨越半个世纪的“高考”记忆

2015-06-09 17:49: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勤奋求索,多少回反反复复的热切期待,只为一次非同寻常的考试,只为试卷上的奋笔疾书,只为赢得一个灿烂的精彩。高考是人生旅途的一次重要体验,几代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咬牙一搏。岁月流逝了写满字迹的试卷,却没有流逝那份珍贵的“独家记忆”。

    又迎高考日,回忆涌心头。记者采访了多名不同年代的高考经历者,重温那些闪耀着汗水和梦想、笑颜和泪光的日子。李静)    

    60年代考生 老师带队 晚上用麦秆打地铺

    6月7日、8日高考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考场里坐满了紧张答题的考生,考场外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眼前的这一幕把75岁的曹建峰拉回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高考年代。

    “一个字,热。”曹建峰是蒲县人,1963年参加高考时是第一次来临汾。“在山里凉快惯了,没想到平原地区这么热。那时正是7月份,在考场上疯狂地用手绢擦汗,擦也擦不完,一心想着赶紧考完回家。”与现在一人考试全家陪同不一样,曹建峰当时跟着带队老师。他们提前一天到达考场——临汾市第一中学,在澡堂里用麦秆打地铺,还有老师“开小灶”,在考前的晚上还在认真给学生讲课。

    “我是理工类的考生,还有医农类、文科类,外语还考了俄语。”曹建峰说,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高考就是正常的升学考试,只要分数够了,就能去上大学,上了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若是没有考上,也没有复习这一说,可以去学技术或是回家务农,大家心态虽然紧张,但远不如现在看得重。

    因为大部分考生家里都很困难,家里孩子也多,家长根本无暇顾及高考,凡事都是自己来,只需要回家报告成绩就行。

    曹建峰说,在家庭出身的影响下,同学间没能上了大学是正常的事情,身边的人都想尽量早点工作、挣钱,来补贴家用。

    “现在的孩子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家长全程陪同、饮食讲究营养搭配,车接车送,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而且选择多样,有自主招生、复习班、特长班、出国等多种选择。”回想起以前的高考,曹建峰感叹道。弓佩玉)    

    70年代考生 枷锁打开 积极参加高考

    在宋女士的记忆里,上学时代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得知恢复高考之后,拼命苦读的那段时间。

    宋女士是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参加的考试,她回忆道:当得知恢复高考之后,同学们都特别激动,学习氛围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从社会各地返校的社会青年在学校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使原本稀疏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但是大家谁都没有怨言。”宋女士说,因为没有了考试的限制,就如同打开了禁锢学子们的枷锁一样,让大家获得了考试的自由。

    “那时候,我们的学习条件可不如现在好,教室里没有电灯,我们依然是天不亮就起床,看书只能到路灯下面,或者是几个人合伙买一个小煤油灯。有时候为了能抢到一个光线好的看书地点,三四点起床那也是常事。谁都不敢懈怠,唯恐机会被别人给抢了去。但能跃上龙门的人毕竟还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宋女士至今还对当年复习的情景铭记在心。

    据宋女士介绍,虽然当年他们参加高考的人数很多,大家也很努力,但是由于在高考恢复之前,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特别懈怠,而且后期又有很多社会青年在中途返校参加考试,因此大家总体成绩都不理想。“我虽然是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参加的考试,但是升学率依然很低。记得当时我们班一共有六十多人参加考试,最后考上大学的人数还不到十人。”宋女士至今还为自己没考上大学而感到遗憾。杨杰)    

    80年代考生 轻装上阵 以平常心应对

    “高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不一定是必经之路,也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出生于1966年的韩雪说,她在1981年参加的全国高考,那时没有“万人争过独木桥”的艰辛,也没有“硝烟弥漫”的“惨烈厮杀”,很多考生都是轻装上阵,以平常心应对所谓的“黑色七月”。

    当年,韩雪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成绩却一直保持在上游,她非常期待这一次挑战,没想到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强烈反对,坚决不允许她参加高考。我父亲的观念比较陈旧,他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让我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厂当女工,然后找个人嫁了。”倔强的韩雪不愿妥协,发动亲戚朋友一起劝说父亲。在她的坚持和争取下,父亲终于松口了。

    迎来高考日,韩雪兴奋得一夜无眠。

    她一大早从临纺乘坐2路公交车来到平阳广场,又从平阳广场步行至临汾三中的考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韩雪感慨不已:“那个年代,找工作不是难事,家长们普遍认为考不上都无所谓,高考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考生们大多不紧张,自己一个人乘坐公交车、步行或骑自行车来来回回。”随着时间的流逝,韩雪记忆中的高考渐渐“泛黄”,却没有日益模糊。当时的高考是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统一安排、统一分配,高等院校只有大学、大专、中专之分。虽然全国录取率偏低,韩雪依然凭借自己的稳定发挥被榆次纺校录取,成为一名中专生。

    时至今日,韩雪对高考感激不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人意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我的中专学历在当年还比较吃香,受到了单位的重视,成为一名干部。如果没有参加那年的高考,我的人生或许是另外一番模样。”李静)   

    90年代考生 独自面对 多数考生一人担当

    高考那天雷雨交加,独自一人从同学家赶到考场,全身都已经湿透了。1998年参加高考的冯爱琴说,记得坐在考桌前,我把鞋子脱下来往地上一倒还有水呢!我深吸一口气,自我暗示不紧张好好考试。

    可是第一年的发挥还是失常了,差10分才能达到分数线。”大多数考生独自面对高考是太正常的事儿了。冯爱琴告诉记者,她来自农村,自己第一年高考失利后,家人也没有说让她放弃读书。而是告诉她只要她想上学,家里就会一直供她读书。后来她选择复读,第二年考上了大学。

    说起当时多数考生独自面对考试的原因,是那个年代同学家里基本上都是有兄弟姐妹,所以父母的重心不会放在一个人身上。她表示,家人越是关注,作为考生才会越紧张。反之,考生的心理压力才小。

    “我是通过学习考试改变的命运,从大山走到了城市。在我看来,高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为珍贵的记忆,它包含着欢笑、痛苦、成长、蜕变,是生命定格下最唯美的音符,是每个人心中最动听的旋律。”冯爱琴如是说。祁欣)  

    2000年后考生 高度关注 一人上阵全家忙碌

    说起当年的高考,80后的张女士仍记忆犹新,记得第一年高考是2008年。那年,她不懂高考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但考试完的那一刻,她后悔了。她自估了480多分,分数下来只有440多分,她当即决定复读,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考大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之后,她走进复读班,开始刻苦学习,也是那一年,她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年复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但最令她难忘的还是父母的关心,尤其是高考前后,家人特别小心,从饮食、作息到复习,都关心倍至。当时她还在科委巷住,考试地点在临汾同盛中学,由于考试地点离家比较远,母亲跟三姨商量好,考试期间去三姨家住,还千叮咛万嘱咐,在饮食上不能吃辛辣要吃清淡,而三姨在家也是轻手轻脚,生怕影响到她。那年,她估了510多分,与实际分数相差不到10分,最后考到梦想的院校。

    她认为,高考仍是很多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应该努力把握好,且能受用一生。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考受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真可谓“十余载寒窗苦读,辛苦就在此一搏。”郭秀婷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