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失的古鄂国
——全国鄂文化乡宁研讨会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6月5日下午,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首都师范大学、省社科院、山西大学等研究院所的专家以及河南、湖北等地的研究鄂文化的专家学者们齐聚我市,参加在乡宁县召开的鄂文化研讨会。
6月6日上午8时整,研讨会拉开序幕。乡宁县相关领导作了县情介绍,代表23万乡宁人民欢迎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在乡宁鄂山调研
“乡宁,山叫鄂山,河叫鄂河,城叫鄂邑、故垒,城北山上有鄂山关,东南边界有鄂公堡……”研讨会上,乡宁文化研究会会长阎灵娣作的主题发言一开场就抓住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思维。阵容强大的北京专家代表团对阎灵娣的主题发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北京专家代表团的李建民和曹定云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中李建民参加过陶寺遗址的发掘,曹定云老师更厉害,参加过殷墟墓的发掘。两位考古界的“大腕”与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的宫长为针对鄂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鄂文化的表现特征、鄂文化的地位与影响、鄂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研讨。
在北京专家代表团发言之后,与会的其他14位专家学者们就鄂文化展开学术研讨与交流。湖北鄂州博物馆馆长何建萍说:“尽管我来自湖北鄂州,但是搞考古的我对历史情有独钟,甲骨文和金文有‘鄂’字,‘鄂’非鄂州固有之地名,‘鄂’的名称是随着历史上的鄂由北向南迁徙,逐步到达鄂州的。所以我更相信,‘鄂’的源头更有可能在乡宁这边。”
经过4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们基本上达成共识:从现有的资料和论证来看,鄂文化主要分布在山西乡宁、河南沁阳、河南安阳、湖北随州、湖北鄂州一带,形成由北而南的鄂文化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鄂文化印迹较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然而通过历史考证可知,山西、河南、湖北三地都是鄂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且山西乡宁地区更是这一纵向文化圈的始发地,记载着鄂部族早期的活动轨迹,该地区是中国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鄂文化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山西乡宁地区的鄂文化在结构上呈现出有迹可循的深层、中层、表层三个层次,符合中国文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还到当地的安汾村、鼎石村、康家坪、塔尔坡村等古村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田野调研。走在田野调研的路上,路边一株株的蜀葵、错落有致的民居、结着一树果实的老桑葚树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乡宁文化研究会会长阎灵娣自豪地说:“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走两步就会碰见文物,听一听全是传说……”来自湖北鄂州博物馆馆长何建萍听了阎灵娣会长的介绍,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拽了拽记者的衣角小声说:“我真的发现这一带人的方言,和湖北鄂州的方言很接近。历史往往是这样子的,迁徙的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因为怀念故土,往往会拿先前居住的地名来给自己的新居住地来命名……”
田野调研的最后一站是塔尔坡古村,该村因位于神仙峪内神塔附近而得名,村落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村里共有20多个院落,依山而建,有穴居土窑洞、碹拱土窑洞、石木结构的瓦房,是现存古民居的活化石。
专家学者们行走在古色古香的塔尔坡古村,遇到当地唱民歌的62岁的水英大娘,水英大娘即兴清唱了民歌《剪花椒》。原汁原味的民间小调,博得了专家们由衷地赞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老师说:“塔尔坡古民居有建筑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在村中发现有棵隋槐4棵唐槐,元代的皂角树,千年峦树,还有一条逾越千年的古道,以及人们繁衍生息的农耕用具,这一切都见证着古村的悠久历史。在这里,我似乎嗅到了古鄂国的气息。”(刘晚)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