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回失落的“劳动最光荣”

2015-09-28 15:03: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儿歌之一,《劳动最光荣》在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歌曲意义——通过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然而审视当下,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颇为普遍。因着这一现象,“劳动最光荣”这几个字,似乎仅仅成为一句歌词,而丧失了其教育意义。
    日前,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那么,我市中小学生的劳动机会、劳动意识如何?家庭劳动的参与度怎样?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家庭:宠爱给劳动教育“添堵”通过连日来对十余个家庭的走访,记者发现,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劳动机会甚少、劳动意识缺乏。究其原因,可以用一句歌词来表达——“我只想给你宠爱”。而这样的宠爱,更多来自于“隔代家长”。
    “姥姥说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就读于市区解放路小学二年级的朵朵告诉记者,不久前的一个周日,她帮着妈妈墩地,姥姥提着炖好的猪蹄到她家看见这一幕后,从她手里接过来墩布,让她“快去吃猪蹄吧。你妈真懒,让一个孩子墩地”。
    提起这件事,朵朵的妈妈告诉记者:“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的姥姥、姥爷都会批评我。
    他们这样做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孩子平时上学,好不容易盼来个周末就该让孩子多出去玩儿;二来孩子小,还干不好家务。”
    无独有偶。在可幻·戈登斯顿国际学校上五年级的宇轩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宇轩的妈妈告诉记者,由于孩子所在学校是寄宿制的,每次孩子周末回家,任何家务都不让做。她说:“正是因为孩子上的寄宿制学校,更应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可孩子的爷爷、奶奶认为平时上学就已经很累了,干家务就是给孩子额外增加了负担。我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哪个不是放学回家帮着父母做些事情呢?”并非每个家庭都如此。虽有例外,但为数甚少。在五一路学校上学的明明今年升入了四年级,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有时忙得连做饭的时间也抽不出来,他就会自己煮挂面或把馒头热来吃。“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我是家里的老大,9岁的时候就能做饭给弟弟妹妹吃了。”明明的父亲说,“男孩子嘛,就得这么养,要让他早早学会基本生活技能。”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隔代家长”的过分宠爱或溺爱,使得家庭劳动教育严重缺失。那么,在学校里是否可以对劳动教育给予补充?记者走访市区多所学校发现,各个学校的课程表中均未专门设置劳动课,但会利用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学生社团等为学生灌输热爱劳动的品德或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和实践,部分学校也会安排一些家庭劳动作业。各个中小学校都会安排值日,如打扫教室和校园卫生。很多学校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将擦玻璃等有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的工作交由专门的保洁员或保洁公司来做。对于家庭劳动作业,很多老师表示:“这个内容需要在家完成,老师也没有办法去检查。”
    在学校任职多年的郭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们劳动能力确实比较弱。有些家长在看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后,都非常惊讶。因为在家,孩子们连笤帚都不握一下,可是在学校值日的时候干得很起劲儿。”
    事实上,部分学校会通过学生社团来达到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一名负责学生社团的赵姓老师告诉记者,他所任职学校的学生社团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如清理学校周边的垃圾和小广告。如此一来,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专家: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对于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董新良表示,这无疑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及时雨”,是引导教育回归本源的助推器。在劳动教育上家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本的劳动习惯和能力都是在家庭当中培养起来的。在具体实施上,家庭方面要做到不溺爱、不娇惯孩子,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劳动来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学校方面可以将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在为学生增强劳动光荣理念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激发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能力,认识劳动的真正价值。(卞志强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