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
我们的城市,景点众多,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旅游观光;我们的历史,悠远厚重,欢迎全国各地的学者来此追访探寻;我们的美食,独一无二,欢迎全国各地的“吃货”来此尝鲜品味;我们的市民,热情好客,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此共聚一堂。
5月19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旅游日。临汾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做好了准备,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做好了准备迎接夏季旅游高峰期的到来!临汾有四百多万百姓,每一个人都是东道主,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家乡推荐点赞。如果你到临汾来,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临汾人愿意为你推荐这座古城的最美风光!欢迎你到临汾来!我是临汾人,我为你推荐。
策划人 杨全
一捧泥土攥出厚重文明
邂逅古城文脉 平阳处处觅乡愁
山西省2016年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一路过关斩将挺近半决赛的临汾,正以她独特的内涵,迎接着三晋父老乃至国内外游客挑剔的目光。
热情奔放、豪迈恣肆的威风锣鼓唤醒漂泊他乡游子的寻根旅程;有“东方芭蕾”之称的跷功,在展示蒲剧艺术厚积薄发的同时,完美诠释了根植和发源于这片热土、渗透着民族历史积淀的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
如果说老宅承载的是人们连绵不绝的乡土情结,那么,分布于各县(市、区)的古村落无疑让我们依稀可以触摸那淡淡的美丽乡愁。
丁村,这个填补中国历史空白的小村庄,向世界宣布: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填补了距今23万年至1.3万年间中国古人类活动的空白,直接反驳了“中国文化西来”的论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丁村民居,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从唐迄清,各个朝代、各种类型的建筑都能在这座文物宝库中找到样本,是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
如果说古村落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那么汾西县师家沟,这个兴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凭借其奇特、典雅的造型,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赏月房、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用房一应俱全,木雕、石雕、砖雕,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相得益彰。没有红灯高悬,没有彩旗猎猎,但宁静、自然、古朴的师家沟,一直被看作是北方民居的稀世孤本。
而襄汾县汾城镇,至今保持着我国县级城市建筑的布 局方式,署衙、学宫、仓储、寺庙、店铺、民居、塔、楼、桥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这个以丰富的明清建筑和文化遗存为标志,以农耕文化区的民俗文化内涵为特质,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煜煜生辉。
如果说古戏台演绎了民俗风情,凝固了戏曲文化和历史,那么完整保存和分散在我市的5座元代戏台,更能诉说沧桑背后沉甸甸的戏曲史。先辈们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每臻绝唱。置身昔日人声鼎沸的古戏台前,虽然戏曲落幕、演员作古,但我们耳畔仍回响着延续了数百年的低吟浅唱。我们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受到金元时期作为仅次于大都北京的平阳,昔日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
如果说古城墙呵护了多少代人赖以生存的空间,汇聚了先辈们的悲欢离合,寄托着老一代人对历史的家园情怀,那么我市依托古城墙改建修建的古城公园,则能让我们在青砖缝隙间重新触摸和找回城市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更是一种慰藉和期待。一旁名人广场上的历代平阳名人简介,更能让人透过历史的风尘,阅尽临汾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领略帝尧后裔们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豪迈气度。
在临汾,无论是我们始终眷恋的布鞋土布,还是厚重典雅的青铜器,无论老艺人渐成绝响的传统曲艺,还是双手舞动百万雄兵的皮影戏,无论用料考究的晋做家具,还是惟妙惟肖的刺绣,总能让你亲身感受到一座拥有四千多年文脉涵养的古城的独特魅力。
你看,对折的红纸,伴随着剪纸艺人的手起剪落,片片碎红飘落处,鬼斧神工的剪纸作品跃然指尖,出神入化。
那欢快激越的花鼓,那惊险动魄的狮舞,那绵延几千年的走亲习俗,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即便随手拿起一张浸透历史风尘的平阳木版年画,连带麻笺的制作工艺似乎也在诉说着临汾作为金元时期全国雕版印刷中心的辉煌。
你尝,那绵柔醇馥、回味悠长的白酒,早已征服人们挑剔的味蕾,深深镌刻在无数人的记忆深处,不经意间勾起甜美的回忆。
那每家厨房必不可少的米醋,早已从饭桌延伸到卫生、保健方面,在带来健康的同时,其散发着的特有沁香总能令品味生活的人们垂涎欲滴。
你听,大槐移民入云的哭声早已烟消云散,几近干涸的眼泪也早已化做新的悲欢。而今大槐移民历史记忆的粼光,仍然穿越了辽阔的空间和悠邈(miǎo,)的时间,将怀恋的氛围酿造成常忆常新的朦胧诗卷,引得海外游子们不辞劳苦远道而来。
那与黄河一起咆哮的唢呐,那源远流长的帝尧传说,那飘逸空灵的临汾民歌,那构成诗歌音乐美的《平水韵》,那种如洪水开闸奔泻而出山呼海啸的快感,那种似百鸟争鸣窃窃私语的舒缓,总能给闭上眼睛的你带来无尽享受。
回过头来,我们能够惊喜地发现,古城大地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手的一捧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平阳大地处处都是传统文化的不二秀场,这些无疑都是对四千多年前“地中之都、中土之国”最好的赞誉和注脚。
来吧,发端于临汾的《平水韵》定能献给你牵肠挂肚的婉约词抑或魂牵梦绕的豪放诗;发声于帝尧之都的最早民歌《击壤歌》定能为你谱出雅俗共赏的黄钟大吕;在迷胡乱弹脍炙人口的唱词里体验“角儿们”充满江湖的传奇……记者 卢凯
“城市名片”塑造大美临汾
“如果有游客问我‘临汾名片’是什么,我会告诉他那太多了。”5月17日中午,家住城区华州路的左通轩告诉记者,他会优先推荐锣鼓大桥。
左通轩今年39岁,小时候家住汾河以西的刘村镇,要想进城,就得过一座小桥,而每次过桥时他都会紧紧抓住母亲的手,害怕掉下去。锣鼓大桥的前身是马务桥,后重修过几次,直到几年前才重新修建了现在这座壮观大气的锣鼓桥。”左通轩说,他现在住在华州路,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到锣鼓大桥上去看看,看一看这座桥的庄严大气,想一想这座桥发生的巨大改变,摸一摸桥头的石刻锣鼓,自豪感油然而生。
近年来,我市加快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的桥梁建设,继彩虹大桥、锣鼓大桥外,还修缮了脸谱大桥等极具特色的桥梁建筑。
家住五一东路的王勇每天都会经过脸谱大桥,对这座大桥十分喜爱。“我感觉应该向游客推荐一下咱们的脸谱大桥,世界上的桥很多,但由3581个戏曲脸谱组成的大桥只有这一座,很有看头。”王勇说,脸谱大桥是我国首座展现戏曲文化的桥梁,是把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标志性建筑,是“临汾名片”的最佳选择。
“临汾的桥,美在‘文化’,其他城市也有桥,也很大气、高科技,但不见得有文化,不管是锣鼓大桥,还是脸谱大桥,都和临汾的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建议游客们,如果来临汾,这两座桥都应该去看一看,走一走,感受一番临汾文化的底蕴,定会不虚此行。”家住财神楼北街的牛建设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临汾的桥好,广场也同样好,尤其是九州广场、廉政广场等真该作为“临汾名片”,给游客们展示一番。
“我平时喜欢骑自行车,九州广场建好后,我经常去那里玩,这虽然是一座普通的广场,但极具文化气息,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牛建设介绍,和九州广场比起来,廉政广场似乎更加庄严肃穆,尤其是广场中间的那个大钟,时刻给人一种“警钟长鸣”的感觉,在警惕世人的同时,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个靓丽的人文景观。
记者 杨全
临汾公厕天下无二
临汾“如厕”绝不遭遇“尴尬”
走在临汾街头,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的朋友,你会发现不少设计成鸟巢、元宝、愤怒的小鸟、大院的建筑。这些并不是旅游景点,而是临汾独具特色的“星级”公厕。
“星级”公厕并不是吹的!很多市民朋友谈起了他们对临汾公厕的“各种情怀”。
说起这些公厕,市民李宏盛可谓感概万千:如厕是关系每个市民切身的问题。去一个没有异味、没有飞虫的厕所如厕和一个臭味蔓延、蚊虫乱飞的厕所如厕,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在临汾,如厕是一种享受,厕所干净整洁,室内环境更是别具匠心。毫不夸张地说,临汾公厕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句临汾公厕好,也道出了市民曹进平对临汾公厕的感受。曹进平常常出差,每每去外地令他最头痛的就是如厕,在外地如厕花钱不说,恶劣的如厕环境更是令他作呕。所以,他对临汾的公厕引以为荣。
“我常对外地的同事、朋友说,你们想想看,我临汾家乡的公厕都如此得好,那么临汾的景区和城市周边环境能差吗?’城市建设好比是面子,那么,临汾的公厕好比是‘里子’。里外都好,作为临汾市民才真是一种荣耀。”曹进平如是说。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多位市民,他们对临汾公厕的见解类似,那就是“真干净、真整洁、真享受”造型设计无一雷同”室内无异味、室外无乱象”器具陈设讲究”边角旮旯一尘不染”……这些均来自市民对我市公厕的评价。
从2008年到现在,临汾市区已建成标准化公厕73座,而且都是免费供市民使用。说实在的,使用干净整洁的公厕,不仅是每个临汾市民的福气,更是每一位来临汾观光游客的福利。游客来临汾,绝对不会遭遇如厕“脏、乱、差”的尴尬。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