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生二孩 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说法

2016-07-18 09:59: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终结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

  2016年1月1日起我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1月20日,我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进入二孩时代后,许多家庭有了自己的规划,要不要二孩、要了怎么养、大宝能接受吗……这些问题在不同家庭有不同说法。就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策划人 苏亚兵

 

二孩问卷调查

有明确生育意愿的家庭为29%

  临汾新闻网讯 自2016年1月1日我省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的问题,对许多家庭都是考验,这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收入,还有对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自身职业规划的考虑。

  究竟这些家庭对二孩生育意愿如何?近日,本报向企事业单位、个体公司的上班族(只有一孩或者没有孩子)和个体经营者及部分城中村居民随机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显示,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28%的家庭明确表示为了孩子能受到优良的教育,一个孩子就够了;根据目前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因素犹豫不定的占43%;而有明确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为29%。这些数字的背后,符合生育二孩的这一庞大群体正在面临艰难的抉择,在生与养之间权衡利弊。

  参与受访的人数为女性31人,男性69人,其中,29人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这当中女性有16人,男性有13人。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大于男性。

  记者在问卷数据统计中发现,选择生二孩的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为了让孩子有个玩伴不孤独”未来养育老人压力大”多个孩子养老有保障”等成为主要原因。

  80后生二孩意愿最为强烈

  在100份调查问卷中,参与调查的60后(45岁以上)问卷11份,70后26份,80后47份,90后16份。

  据问卷分析显示,60后和70后,有明确意愿生二孩的仅为6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根据综合因素考虑,生二孩的家庭以及身体负担过重,忍痛割爱放弃要二孩。

  80后、90后,正值生育年龄,根据数字显示,63名受访者中想要二孩的人数为23人。不少80后、90后表示,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自己的成长过程特别孤单,尤其是结婚后两人需要赡养至少四位老人,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所以就想要二孩,一来是想让孩子能有个伴儿,二来是将来也可以缓解自己和父母两代人的养老压力。

  经济能力成影响二孩主要因素

  在调查中犹豫不定的家庭占到了总受访人数43%,成为受访者中最大的一个群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家庭犹豫不决呢?据统计显示,“家庭压力大,不如一个孩子好”增加家庭额外负担”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对已有孩子造成影响”这些选项中,家庭压力大”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占到了总选项71%和86%,这些因素不但成了犹豫不决家庭和坚决不要二孩家庭的首选,也成为有些明确表示要二孩的家庭的选项。

  由此可见,在当下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现实中,更多市民考虑的是经济承受能力问题,工作忙、负担重成为要不要二孩的首要因素。

  问卷同时显示,明确要二孩的家庭中,月收入1000元至3000元的家庭要二孩的仅为4人,占14%;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的家庭要二孩的为10人,占35%;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15人,占51%。由此可见,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也是影响一些家庭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除了问卷形式外,记者还在多个社区选择适龄家庭进行了随机调查。受访家庭中部分接受调查市民认为,生育二孩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让家中的孩子不再孤单,一般在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的时候以及自身条件、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生育二孩。

  记者 苏亚兵

 

坚决不生二孩 各有各的理由

  临汾新闻网讯 “我家只有一个孩子,可我不愿意再生了,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养不起。”7月11日,家住漪汾花园小区的马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上班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最关键的是,经济方面不允许。

  马女士今年33岁,是我市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月收入3000元左右,她丈夫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设计师,月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说起生二孩这件事,马女士先算了笔经济账。“月收入6000元,每月还房子贷款900元,再算上物业、汽油、生活费等支出,每个月最多能攒1500元。”马女士说,现在4岁的孩子上幼儿园,费用很高,月收入刚够一家三口生活。

  “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最起码两年内没法上班,仅靠我丈夫的3000元根本不够花,所以我不敢生二孩。”马女士说,虽然家里的老人可以帮忙照看孩子,但从经济上算,他们家根本生不起。

  28岁的高女士目前也不准备生二孩,她说:经济问题不是主因,关键是我们连一个孩子都看不好,不敢再生了。”高女士和丈夫经营着一家健身房,收入可观,再生孩子完全养得起,因忙于生意而顾不上照顾大宝宝,所以根本不敢再生孩子了。

  “一个就好,我们优生优养,对孩子也是一件好事,精心养育,孩子以后也会有出息。如果再生一个,我怕精力会放到第二个孩子身上,老大的教育就会受影响。”高女士说,综合各种原因,他们决定不要二孩。

  家住财神楼北街三中家属院的常女士是“主生派”,但她的这一想法在儿子、儿媳那里吃了“闭门羹”。常女士的孙子今年6岁,儿子和儿媳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和丈夫现在都退休在家。这样的环境下,她动员儿子、儿媳再生一个。但是,不管她怎么说,儿子都不愿意。

  “我儿子说,他是独生子,现在他也只有一个儿子,他儿子身处的家庭环境,和他小时候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如果再生一个,这样的家庭环境就会改变,他不知道该怎样同时教育两个孩子。”常女士说,一些身为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妻都习惯于家有一个孩子,他们不想生二孩了。

  记者 杨全

 

决定生二孩 不愿孩子再孤单

  临汾新闻网讯 已经怀孕6个月的张晓红,说起“二宝”的到来感慨万千。起初,她和丈夫还在经济上纠结,直到有一次在医院目睹的一幕,让她坚定了生二孩的想法。

  那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父亲带着行动不便的母亲看病。年轻人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医院大厅,一会儿交费、一会儿取药……晓红与对方聊天时得知,这个年轻人是独生子,母亲身体常年不好,这回母亲老毛病又犯了,年轻人只好请假陪着一同看病。

  这一幕,坚定了张晓红顶着压力要生“二宝”。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彦鹏的支持。彦鹏表示:“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为之好好奋斗。生二孩,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路上不那么孤单,遇到棘手的事情会有人一起分担。”

  与张晓红有一样想法的家庭并不在少数,王艳就是其中之一。王艳是一名私企的会计,说起选择生二孩,她感慨地说:“今年我已经33岁了,女儿也6岁了。在女儿成长的路上,全家人都尽可能给她最好的。可是,孩子被宠坏了。生二孩,就是想让孩子学会分享,敢于担当,也希望孩子能有个伴,让其不觉得孤单。”

  另外,还有个别家庭因传统观念而选择生二孩。家中已有一个女儿的刘婷在婆婆的催促下准备生二孩。刘婷表示:“丈夫是独生子,婆婆希望我能再生育一个男孩,实现家庭姓氏的传承。”

  在刘婷看来,本以为生育二孩可以缓解女儿的孤单,但婆婆的传统观念对她造成了压力。现在,刘婷和丈夫正在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希望婆婆摒弃“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旧观念。她只愿生二孩让大宝有个伴,成长的路上不再孤单。

  记者 祁欣

 

在观望中等待

  临汾新闻网讯 “总感觉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还是再等等吧。”又一个周末的午后,小韩与几位好友说起了二孩政策,朋友们都建议小韩趁着年轻再生一个孩子,但这个建议让小韩陷入沉思。

  31岁的小韩是一名公务员,虽然工作让人羡慕,但在外地工作,他只能周末回家与家人团聚。即使儿子已经快两岁,但面对诱人的二孩政策,他始终在犹豫。

  “由于我们的工作忙,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公婆和父母在带。”小韩的爱人在市区某医院上班,除了正常班,有时候还得轮流值班。“别人家孩子都是父母照看,我们由于工作原因,却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每每说到年幼的孩子,小韩总觉得特别内疚,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去年,小韩的岳父由于突发疾病,去世了,岳母的情绪十分低落,而自己的父母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带孩子也力不从心。加之刚刚买了一套房子,还没有装修,当听到很多孩子在甲醛超标的房子中得病的消息,小韩无奈将二孩的计划推迟,在他看来,目前的情况还不稳定,现在要孩子不是时候。

  像小韩一样抱观望态度的大有人在,小李就是其中一位。“爱人和我家都是外地的,马上要二孩面临很多问题。”小李在市区经营着一家手机店,爱人在市区某学校任教,虽然女儿已经上了幼儿园,但是他感觉自己的时间还是不够用。“由于时间和经济的原因,孩子从小就在外地长大。”小李介绍,由于他和爱人的父母都在外地,以前都是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双方父母轮流照看,他们只能在周末的时候乘坐班车回家看孩子,感觉特别不方便。

  虽然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但这一个孩子就让他们夫妻心力交瘁。虽然政策出台前他对二孩充满期待,但现在政策真的来了,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矛盾,总感觉力不从心,害怕孩子出生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小李笑着说,新房已经装修好了,他们全家已经入住。他在等待一个时机,准备好要二孩的时候,让双方父母轮流来临汾住,一来让老人住住新房子,二来让他们帮着带孩子。

  记者 卢凯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