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这个夏天,我们在一起

2016-07-19 10:29: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个夏天,我们在一起”

——山西师大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支教活动小记

  临汾新闻网讯 对于诸多大学生而言,利用暑期下乡支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虽然时间短暂,他们却为贫困乡村儿童送去知识、送去梦想、送去欢笑……“尊敬的家长,您好!伴着炎炎烈日,2016年暑假已经到来……”尧都区金殿镇小榆中心小学暑期放假前,孩子们携带着《致家长的一封信》回到家中,信中详细介绍了暑期支教活动内容。7月12日,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10名志愿者踏上了小学支教的旅程。

  教师初体验:实践和想像的差别

    “童年的回忆像珍珠一样闪着银色的光芒,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美丽的……”7月13日,小榆中心小学的教室内,传出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这次支教活动的10名志愿者,都是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他们从未上过讲台、不熟悉孩子的基本情况、方言不通……开课第一天,志愿者们就遇到了不少困难。

  教室内传出一阵阵喧嚣的吵闹声,这让志愿者们有些措手不及,“想像和亲自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会这么淘气!”回想起第一天站上讲台的情景,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孟斌多少有些苦恼。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志愿者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分成大、小班进行作业辅导,5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拟定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大班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学习一些国学知识、成语故事,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班开展读书活动,让每个孩子分享心得,并为其他小朋友推荐一本书,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清晰的思路,适当的课堂互动让这堂课获得了成功。走下讲台的那一刻,孟斌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次支教活动,志愿者们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调研,为了增强每个人的专业素质,他们邀请学院专业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授课内容等方面的辅导培训,每个人从各自的专业特色出发,设置课程内容,为尧都区金殿镇小榆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一个特殊的假期。

  学生的礼物:最好的“解乏剂”

  经常有人质疑,短短10天时间,大学生支教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者能改变些什么?……在这群大学生们看来,真正要做的是传递梦想。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简笔画,哪个小朋友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7月13日,正当大家争相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一位学生为她最喜欢的老师献上一份礼物—— —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位身着T恤、短头发、戴眼镜的女孩。当从孩子的小手里接过一张张图画时,志愿者王新祺十分高兴,孩子们的淳朴心意就是最好的“解乏剂”。

  “每年一到假期,就在发愁怎样度过,几乎都是在家看看书、做做题,今年的假期更有趣一些。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喜欢上手工课,可以接触一些新颖的东西,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几天课程,这会让我和大姐姐、大哥哥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短短10天的暑期课程,对于即将步入初中的胡佳甜而言,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在支教活动期间,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志愿者们都铆足了劲,搜集了各种与课程相关的资料,结合当地学生的特点,把生涩、枯燥的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再配合一些有趣的动作,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特殊的关怀:送“课”上门

  “这个拼音的声调是一声,再跟着我读一遍……”在金殿镇小榆东村村民贾红勤家中,两名志愿者正耐心地教一位小姑娘识读拼音。

  小榆东村有一个13岁、双腿残疾的小女孩,她叫蔺达琳。因为身体的缺陷,导致孩子性格十分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也从未上过学。考虑到蔺达琳的情况特殊,志愿者们决定送“课”上门,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每天为孩子讲授一些适合她的课程内容。

  “平常孩子很少接触到这么多人,她不太善于表达,这两天变化很大,愿意主动跟别人沟通、交流,看着这一点点变化,让我很欣慰。我真希望志愿者们能定期来家里给孩子辅导,让她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规老师的教育。”看着一旁仔细听讲的达琳,贾红勤露出一丝笑容。

  针对此次大学生支教活动,小榆东村“第一书记”王胜对记者说出自己的期望,“暑期有近70名孩子上课,孩子们平常的体育课都是以广播体操为主,很少能接触到体育器材,借着这次支教活动丰富一下孩子们的生活。我们这里比较缺少音、体、美老师,希望志愿者可以和学校进行长期合作,真正让农村的孩子接受到一些好的教育。”

  学习、活动、交流……志愿者们用他们的爱,让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学到了知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正在萌芽。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