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守住梆子戏只愿梅花香》一文背后的故事

2016-08-04 11:14: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为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呐喊助威

---中国文化报《守住梆子戏只愿梅花香》一文背后的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在家整理中国文化报非遗专版剪报资料时,一篇由该报记者王学思撰写的《守住梆子戏只愿梅花香——记山西临汾蒲剧院》一文,跃进了我的眼帘,再一次把我带进了难以忘怀的2O12年夏天。

  那年国家文化部组织各省戏曲团体进京展演,临汾蒲剧院是演出团体之一。记得临汾蒲剧院小梅花剧团展演的剧目是大型现代戏《酸枣岭》,第一晚演出后,第二天报上没有出评论文章,我心里很着急,就动了想请中国文化报非遗专版李静记者写一篇宣传临汾蒲剧文章的念头。我找到了临汾蒲剧院院长任跟心,把我的想法和她进行了沟通,她很赞赏,并把剧团演出地址和联系方式告诉给我,让我促成此事。

  当时我心里十分没底,我和李记者仅仅是因为投稿通过电话,没有深交,不知人家接不接这个茬。我惴惴不安地拨通了李记者的电话,一个亲切柔和的声音传来:“您好!董老师。”我把想请她采访临汾蒲剧院的心愿告诉给她以后,她只说了一句:“好,我知道了。”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后,我接到了李静的电话。她说文章王学思记者已写好,很精彩,将刊发在九月十九日的非遗专版上。后来她还寄来了样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向她和王记者致谢,她们只是说: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李记者刚接受了一项重要的采访任务,工作十分繁忙。但她还是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委托王学思记者完成了老人的心愿。临汾蒲剧院北京演出归来后,听任跟心院长讲,王学思记者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这次采访的。我感动不已,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谢谢您,王学思记者。

  自那以后,李静和王学思成了我未见过面的老师。我撰写的宣传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在二位老师的精心编辑下陆续见报。《翼城处处闻花鼓》《翼城老虎上山:仰天长啸震四方》《浮山木偶戏:刻木牵丝显神奇》《浮山剪纸:大千世界入画来》《吉县唢呐:兼具宫廷韵味与黄土风情》《丢不下的隰县响铃高跷》等在非遗专版“印象”栏目刊发,展示了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多彩。我记述襄汾天塔狮舞国家级传承人李登山事迹的《雄狮登天塔勃发志昂昂》、记述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湖事迹的《锣鼓行里的拼命三郎》在非遗专版“讲述”栏目发表,展示了临汾非遗传人薪火相传的动人风采;《山西临汾眉户剧团走过六十年》《临汾发行非遗邮品纪念册》《翼城琴书获70万元保经费》《山西曲沃剪花姑娘成大学特聘教师》等在非遗专版“各地”栏目露面,展现了临汾非遗人咚咚前行的脚步。

  这些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多篇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凤凰网等几十家网媒转发,其中《翼城处处闻花鼓》一文,网民点击率接近十二万。

  5年过去了,再读《守住梆子戏只愿梅花香》一文,心情依然澎湃。我为李静和王学思对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爱和支持充满敬意。我将继续拿起手中的笔,为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呐喊、助威!鼓劲、加油!(董文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