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0余位非遗传承人走进平阳探寻技艺

2016-08-31 09:14: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赵国琦

  临汾新闻网讯 版画之源,平阳启之。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年画之一,临汾平阳木版年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探寻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及发展。

  这是由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承办,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协办的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之“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开展的采风活动,相关专家学者和非遗项目传承人深入全国各个年画之乡,通过学习和交流各类传统年画的技艺,探究传统年画“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重大问题,以此推动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平阳木版年画被称作我国年画的始祖,因此备受各位非遗传承人的重视。踏入馆内,他们不禁被数百幅精美作品深深吸引。提及平阳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赵国琦如数家珍,他从“始于宋金”讲至“繁于明清”,又谈起他们一家三代人为了挖掘、研究、整理和补救老木版年画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平阳民间木版画以戏曲题材为多,这与本地戏曲繁荣有关。临汾自金元时期即成为戏剧摇篮,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平阳木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木版画将动态的戏表现为静态的戏,将瞬间的美定格为永恒的美。”赵国琦重点介绍了一些“重量级”作品及相关的制作工艺,展现出临汾厚重的历史文化。

  四十余位非遗传承人流连于作品之间,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吕蓁立忍不住啧啧称奇:年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风景优美动人,且做工相当精细。从人物的睫毛眼神、衣着配饰到随风摆动的柳枝、花朵中的花蕾,无一不是细致精美,活灵活现。这种艺术创作形式比较独特,搜集回来的老木版年画皆为上品。”

  “平阳民间木版画作为综合艺术,将木版雕刻技法、色彩、线条、题材融为一体,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相比其他年画的制作工艺,这种形式可能更为复杂。”随行的传统年画爱好者苏志光说,木版年画也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包装和研发,走出临汾,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项独特的技艺。”

  赵国琦既是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此次高级研修班的成员。这些年来,他不断尝试平阳木版年画的创新、传承与发展。经过60天的传统年画采风之旅,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由于年画生存的物质基础动摇,相关发展受到制约,此次活动也是为了探索传统年画的未来及传承问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技术,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避免被忽视、被遗忘,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非遗,是不应被遗忘的文化。”他希望在有生之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来传承平阳木版年画,将平阳木版年画发展成为全国的文化、世界的文化。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