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襄汾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8月29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走进襄汾县历史名山龙澍峪及丁村民俗博物馆,全方位感受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
访名山 练力练心练意志
龙澍峪山俊石奇,有着独到的特色和绵长悠久的文化积淀。当天上午,50名小记者欢欣雀跃地来到这座名山,迫不及待地开启“登高望远”之旅。
天桥古蹊
刚刚步入山门,小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只见,一泓碧水乱石穿空,飞泻而下,犹如飞珠溅玉,龙泉飞瀑”名不虚传。沿着蜿蜒的山路而上,惊喜可谓一环扣一环,龙斗双阙、官帽石、虎丘、天桥古蹊等景点令小记者大开眼界,相关的传说更令他们回味无穷。
随后,考验耐力与脚力的时刻到来了。迎接小记者的是略显陡峭的365级台阶,这象征365天平平安安、幸福安康,也寓意步步登高。看起来容易,爬起来就难了,不少小记者虽连声叫苦,但还是鼓足一口气攀到了山顶。小记者郑渌钰兴奋地说:听说每登上一个台阶就象征着抛去了一天的烦恼,我希望我和家人每一天都快快乐乐。同时,也希望新学期可以持久地保持这股冲劲儿,在学习中也能战胜各种困难。”
坐着飞梯盘旋而下
登得高,望得远。此时,小记者真正一瞻名山真容,松柏环山、层绿叠翠,天然石群嶙峋林立,美得如同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在依依不舍中,他们从500米的飞龙滑道盘旋而下,玩了一把“心跳”。
探古宅 听风听雨听历史
襄汾县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厚重的历史古迹。推开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大门,小记者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穿越到了明清时代。
“丁村民居,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历时四百年。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在导游的带领下,小记者先后参观了四座院落,被气派的建筑和细节的修饰深深震撼。尤其是那些琳琅满目的单幅雕、组雕、连环雕等,样样称得上巧夺天工。
博物馆中还有7000千余件藏品,皆为反映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间工艺等文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给小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小记者贺金铭感慨:我从博物馆学到了很多知识,很佩服古人的智慧。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寻民俗 重看重学重传承
太平版画
在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中,丁村文化熠熠生辉。来到丁村,就不要错过襄汾剪纸及太平丁家版画。小记者亲自操刀,学起了传统工艺技术。
展示剪纸作品
一折、一剪、一修、扫扫边……栩栩如生的蝴蝶在剪纸艺人丁保胜手中诞生,他耐心地一步步教授小记者如何动手,并鼓励小记者参考图样剪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小记者成竹在胸,毫不犹豫地开剪。有的小记者蹙着眉头,边构思边比划。不一会儿工夫,大家都高举成品,并兴致勃勃地表示要学好这门技艺,发扬剪纸艺术。
太平版画也是这一带民俗艺术中的美术精品。太平丁家版画传承人丁丽敏简单介绍了印制技术及印制流程,同时通过一系列精美的作品,使小记者了解到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
听打磨石器非遗传承人介绍“石器”
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处于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如何谋生?丁村文化陈列馆馆长周易研究相关文化三十余年,他为小记者现场演示了如何打造石器,如捕猎、砍树、宰杀牲畜时所需的刃度。看着丝毫不起眼的石片轻松划破厚厚的纸箱,小记者的脸上露出惊讶与好奇的神色。
古文明之旅随之画上句号,小记者载着满满的收获打道回府。小记者安姝桦深有感触:此次活动,使我增长了许多见识。龙澍峪让我明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丁村民居让我目睹了智慧的力量,多位民间艺人的经历让我懂得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
记者 李静 苏亚兵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