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的“课堂”
---我市旱作物农业技术推广暨粮食高产创建管理技术培训班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秋风吹拂,玉米长势喜人,田间的清新气息迎面而来……“我们所说的‘一拌二除三防四改’,具体指的就是药剂拌种,化学除草,防病、防虫、防杂草,改人工套种为硬茬机播、改苗期破茬为不破茬、改喇叭口期重追氮肥为种肥一体、改生育期人工除草为播后苗前化学除草……”洪洞县农委总农艺师王小泰走进玉米地,指着一穗穗饱满的玉米向大家介绍。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正在洪洞县曲亭镇逍洞村高产创建示范区内进行。这是一堂走进玉米地里的观摩会,更是一场内容丰富的“田间大讲堂”。
处暑时节已过,春播玉米即将收获,复播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因此,玉米旱作物农业技术推广显得尤为重要。8月25日至26日,市农委举办全市旱作物农业技术推广暨粮食高产创建管理技术培训班,来自各县(市、区)农委分管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负责人和专家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25日,记者随同培训人员驱车前往我市典型的三个高产创建工程生产现场进行观摩,分别是襄汾县西贾乡的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蒲县乔家湾乡前堡村的千亩示范片、洪洞县曲亭镇逍洞村高产创建示范区。一路映入眼帘的是乡村道路两旁一棵棵挺拔的玉米,阵阵秋风拂过,像是在孕育着村民们金黄色的丰收梦。
三个高产创建工程,各有特色。襄汾县的玉米高产示范区为我市的玉米高产起到了项目带动作用,该县农委副主任赵德明详细地讲解着项目目前的实施情况及发展,他说:“我们区主要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蓄肥水能力,这些措施对玉米高产起到了有效带动作用。”
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培训人员来到蒲县乔家湾乡前堡村的千亩示范片,该县农委技术推广站站长金青梅介绍了该区地膜覆盖总体情况,“我们县从2012年就开始承担地膜覆盖项目,目前已增加到5万亩,涉及44个村组10025户,通过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实施面积、严格供膜程序等措施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训人员实地查看了该区地膜覆盖情况,并进行了交流讨论。在洪洞县曲亭镇逍洞村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培训人员走进玉米地里,从20个优良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种方式、不同拌种药剂、不同除草方式、不同施肥时期多方面进行了对比。
26日,洪洞县农委总农艺师王小泰详细讲解了玉米植保与高产的技术,培训人员认真观看了汾西县旱作物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视频,并认真做笔记。汾西县农委技术站站长郭华在培训后,感慨万千:“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实地看到了旱作农业取得的实效,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新的理念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翼城县南梁农技中心站长李新生打开自己的笔记,谈着自己的学习体会:“听了王小泰的课后,我在玉米的高产以及一些病虫害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要当好老师,就得先当好学生。“浮山县农委总农艺师杨红梅谈道,“我们曾多次给村民们指导种植技术,而这次培训中,我们换了个身份,自己去学习其他县在玉米高产方面一些新的管理技术与经验,相信这会促进我们今后的工作顺利进行,能更好地去帮助村民。”
市农委种植业科科长刘化彬表示:“举办这次培训,是为了助力我市旱作物农业技术推广,推进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将课堂办在玉米地里,让大家实地看到玉米高产技术的成果,生动形象、接地气,将枯燥的理论化为多角度的实践。每到一个观摩点,大家都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这种在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对大家了解旱作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今后将更多地举办这种‘田间课堂’,助力产业增收,帮助农民致富。”记者 王婧 实习生 曹蓉蓉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