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活跃
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本报的“成长版”,不少小记者有强烈的投稿意愿,却没有娴熟的采访技巧和扎实的写作能力。10月15日,由临汾晚报小记者团举办的小记者新闻采访技巧及写作知识培训公益课,在临汾日报社多功能会议室如期开讲。200余名小记者分批“取经”,借此提高自己的投稿“命中率”,并努力成为专业的小记者。
悉心观察 练就“新闻慧眼”
小记者认真听讲
“什么是新闻?”当天9时,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的老师赵俊抛出这个问题后,小记者七嘴八舌地争先回答,有人说“和以前不一样的事儿”,有人说“有了变化的事儿”,还有人说“在手机上看到的消息”等。
对此,赵老师给出了正确的释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看着小记者们有些迷惑的眼神,她又用通俗的语言给予了说明。小记者李丁欣恍然大悟,她连忙追问:“老师,那我们以后是不是经常可以将身边真实存在的新鲜事写成新闻?”
“只要大家用心听、用眼看,身边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新闻素材。希望每一位小记者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多多动笔,将这些美用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写作水平,这也是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的宗旨。”赵老师不仅指导小记者如何写新闻,更将新闻的要素灌输到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同时鼓励大家多多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现场模拟采访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还得练练“嘴上功夫”。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增加课堂趣味,赵老师还现场抽选数名小记者进行模拟采访,以此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参加了几次活动,我每次都不知道该问采访对象什么问题,而且心里特别紧张。听了讲座以后,我掌握了一个采访的小窍门,就是提前做好采访提纲,到时就知道该问些什么,还能消除紧张心理。更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小记者杨钰婧期待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一展身手。
注重实践 锤炼“手上功夫”
老师讲解范文
小记者光会“说”不行,还得会“写”。随后,小记者团的彭婷老师从“人”入手,教小记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从而提高采访和写作技巧。
“弟弟是个不满七岁的小男孩,他个子不高,胖墩墩的……”彭老师列出多篇描写人物的范文,让小记者从中寻找关键词,来还原人物的外貌,从而告诉小记者细节是写作最为重要的因素,写文章就是要把所看到的细节和体验过程写出来,将眼中的“美”传递给读者。
“善于发现,写出的文章才能够生动精彩。小记者平时应注意积累素材,多观察、多写、多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从外形描写、语言描写到动作描写,彭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将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作为小记者里的“高产户”靳灿参加小记者团半年以来,刊发文章不下二十篇,她向其他小记者分享经验时,反复提到了“坚持”。“我每周至少给‘成长版’投稿一篇,有参加小记者活动的心得,有参加学校活动的感想,还有生活里的一些所见所闻。在坚持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仍有一些不足。这次的培训,对我帮助很大。”靳灿感叹道。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参加了三次小记者活动,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一直没有勇气投稿,这次培训太实用了,我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大胆投稿。”小记者乔梦媛兴奋地说,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捷径,我会坚持写作,将兴趣化为前进的动力。”
记者 苏亚兵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